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我市唯一一家具有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團體考古發掘領隊資質單位。
, museumCode=tjwbzx, pcTemplateName=null, imgPath=portal/ad-slot/tjwbzx/微信圖片_20201118095638.jpg, appTemplateName=null, slotOrder=null, link=null, adDetails=[])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51號。
, museumCode=tjwbzx, pcTemplateName=null, imgPath=portal/ad-slot/tjwbzx/微信圖片_202006231010081605612814215.jpg, appTemplateName=null, slotOrder=null, link=null, adDetails=[])館校合作
\n近年來,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積極探索館校合作長效機制,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n共育英才
\n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與河東區六緯路小學簽訂共建協議,雙方將以共建為契機,共同開展參觀展覽、舉辦講座、文化宣講、流動展覽、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搭建館校協同育人平臺,建立教育基地良好穩定長效運行機制。本著資源共享、互相協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雙方優勢,立足美育與德育相結合,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們通過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n\n
\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為了在重陽佳節將愛與溫情傳遞給老年朋友們,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于10月4日(農歷九月初九)開展了“愛在重陽”主題線上文化活動。邀請小朋友們在重陽節期間為老年朋友們送上節日祝福。小朋友們或發揮靈巧的構思居家手工制作“紙杯畫”工藝品,或吟詩誦詞,用美麗的圖案的吉祥的寓意和溫暖的話語在重陽佳節表達對老年朋友們健康快樂、福壽綿長的美好祝愿。
\n\n
\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重陽節
\n今天是重陽節,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九九重陽日,濃濃敬老情。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辦制作紙杯畫活動慶祝重陽節,以此表達對老人的節日祝福。我館還制作了“愛在重陽”微視頻節目,以此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營造敬老孝老的社會氛圍。
\n紙杯畫的具體制作步驟:
\n1準備好所有配件,將紙杯剪成兩半,用雙面膠粘在底板左下角。
\n2比量一下合適的長度開始做花瓣,對折彩色紙條粘一圈花瓣,中間再粘上星星裝飾。
\n3同樣方法再做出另一朵花,撕開背膠粘貼重陽主題文字,紙杯畫就完成了。
\n視頻展示
\n\n
精彩視頻一
\n\n
精彩視頻二
\n\n
精彩視頻三
\n\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id":8074},"id":8074,"linkAddress":"302/305/8074.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1011102614.jpg","updHost":"117.15.85.135,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64871205000,"viewCount":4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國風”襲來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國風手繪展上新","columnId":305,"crtHost":"117.15.85.135,120.92.71.182","crtTime":166545478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近日,伴隨著連綿不斷的秋雨,津城秋意漸濃。為了滿足大家在閉館期間線上觀看特色展覽的文化需求,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加速智慧化博物館建設,在原有“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手繪國風展第一部分的基礎上,于國慶節期間又上新了第二部分。
\n觀眾朋友們除了打開本文首圖后識別圖中二維碼的方式外,還可以在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中點擊“天妃宮館”后,選擇菜單最下方的“云觀展”進入展覽;點擊頁面右上方音符標志左側“去二層”選項,即可進入展覽的第二部分,通過“天妃與天津”的介紹了解“媽祖”林默的生平事跡,以及媽祖到天妃、天妃到天后封號的歷史沿革。
\n除了“媽祖與天津”的故事外,展覽還較為系統的介紹了館藏一級文物張灣明代二號沉船的保護發掘情況,以及近代以來直沽地區百姓生活的變遷史。觀看線上手繪條漫國風展時,您可以進入展覽頁面,左右滑動屏幕查看不同展覽場景,點擊相關熱點區域可以查看相關詳細介紹,左滑屏幕即可將整個展覽一覽無余。展廳內的眾多元素按鈕都可點擊進入,并彈出相關介紹。國風手繪風格,輔以輕松愉快的背景音樂,動畫效果連貫流暢,中國風與科技感兼備,讓您在國風手繪的畫軸中感受天妃宮遺址館的魅力!
\n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今天是新中國的第73個國慶節,在這舉國同慶的日子里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博物館里慶國慶”主題活動,組織青少年在線觀看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增強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在家制作國慶主題的賀卡為祖國慶生,并錄制視頻,喜迎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
\n\n
卡片制作方法
\n1.準備好所有配件,將各部分依次從底卡拆下。
\n2.在卡片背面貼上雙面膠,粘在底卡合適的位置。
\n3.粘貼文字時建議先預設各自位置以防貼歪。
\n4.將兩個褐色卡片交叉作為底座,放上貼好的成品完成。
\n\n
制作賀卡的部分
\n精彩視頻
\n精彩視頻一
\n\n
精彩視頻二
\n\n
精彩視頻三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活動預告
\n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尊老敬老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我們的祖輩、父輩在子女成家立業后,依然是家庭的精神支柱,養老孝老是年輕人的應有之義。
\n今年的重陽節恰處國慶期間,兩節雙至,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辦活動慶重陽,邀請青少年為爺爺奶奶制作紙杯畫,傳遞節日祝福,并制作“愛在重陽”微視頻節目,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n具體活動安排:
\n活動時間:10月4日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錄制的視頻(我館將提前把活動物料寄給參與者)。
\n活動人數:20人
\n年齡要求:6—12歲
\n報名方式:022-24313183
\n\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n
十一前夕,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積極踐行“走出去”的送展模式,進一步扎實開展本單位的巡展“七進”工作。為了喜迎國慶節的到來,讓更多市民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9月22日,我單位應邀將“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送至河北區望海樓街昆云里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鮮活的圖片資料,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開展首日,社區居民來到寬敞明亮的臨時展廳,不時駐足在展牌前,凝神注視著天津南開學校、國民飯店、吉鴻昌舊居等一個個天津市民耳熟能詳的革命遺跡。大家認為,在國慶節前夕觀看“凝固的紅色記憶圖片展”,既加深了對天津紅色革命遺址遺跡的認知,又激發了愛國情懷,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觀展活動。
\n今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繼續面向全市社區居民推出 “點單式”送展服務。截至9月,我單位相繼為市內各街道社區、學校送展10余次,弘揚了革命文化,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
新中國的第73個國慶節即將到來,在這舉國同慶的節日里,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開展“博物館里慶國慶”主題活動。通過組織青少年在線觀看“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緬懷那段不朽的革命歲月,增強青少年的愛黨愛國之情。制作國慶主題的賀卡,表達對黨和祖國的祝福,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n具體活動安排:
\n活動時間:10月1日通過公眾號推送活動視頻(我館將提前將活動物料寄給參與者)。
\n活動人數:20人
\n年齡要求:6—12歲
\n報名電話:022-24313183
\n加入我們,一起用實際行動為祖國慶生吧!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7月29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與河東團區委共同舉辦的“紅領巾直沽文化尋根夏令營”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營,開營儀式上,少先隊員代表為出席此次開營式的領導老師們佩戴紅領巾,領導老師們也為少先隊員們佩戴校外活動專屬的特色徽章。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唐鳳紅對河東團區委領導、大隊輔導員、少先隊員代表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強調: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作為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天妃宮遺址的守護者和宣傳者、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感受直沽地區多元深厚歷史底蘊、尋覓文化根脈的最佳文博場館。多年來,博物館致力于推進與河東團區委、區教育局以及各學校間的合作共建工作,在為屬地中小學校少先隊、共青團開展主題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和文化氛圍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n伴隨著鮮紅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旗和澎湃嘹亮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此次夏令營活動正式開始。團區委領導為少先隊員代表授營旗、大隊輔導員老師宣讀營規,少先隊員代表表態發言、校外輔導員寄語獻詞……在緊湊而連貫的開營式環節過后,莊重而期待的眼神浮現在每一名少先隊員的稚嫩的臉上。
\n隨后,大家來到多功能廳,在博物館宣教老師的帶領下,開展“椽檐之韻——中國古代瓦當拓片體驗”活動,學習聆聽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知識,親手制作紋樣各異的瓦當拓片,體驗動手的樂趣。
\n活動的最后,少先隊員們參觀了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在展覽中,大家既可以看到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天妃宮遺址;可以看到古代“天妃靈慈宮”大殿頂上活潑靈動的五脊六獸;可以看到“洛陽鏟”等各樣形式的考古工具;也可以看到近代直沽先民抗擊侵略,“保衛鄉閭”英勇事跡的見證。在炎炎夏日中,大家在博物館中度過了一段與眾不同的文化時光,此次夏令營開營儀式也取得了圓滿成功。
\n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7月8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聯合甘肅省博物館等五家文博場館共同舉辦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正式閉展。當日,來自甘肅省文博界的同仁一行來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在聯合做好“彩韻陶魂”展閉展工作的同時,就推動天津、甘肅兩地文物工作者互學互鑒,進一步開展好津隴兩地文物交流工作進行座談交流。
\n座談會上,來自甘肅省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的同仁高度稱贊了此次由津隴兩地六家博物館共同策劃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取得的社會效益,表示“彩韻陶魂”展以彩陶為媒介,為天津、甘肅在今后開展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統的文博業務和人才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唐鳳紅對甘肅省文博界同仁的到來表示歡迎,并表示:希望以“彩韻陶魂”展的合作為契機與起點,從文物保護、合作辦展、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推動兩地文物工作交流。
\n此次“彩韻陶魂”展受到了觀眾朋友們的廣泛的關注與青睞,在近9個月的展期中,共吸引天津乃至全國各地的觀眾到館參觀,參觀量超11000人次。其中,我館與甘肅省博物館聯合開展的“甘博驛”郵寄主題文化活動作為最受歡迎的展覽配套活動,累計發放免費明信片和郵票近5000張。
\n在其中,更有來自臺灣地區的同胞,在父親節期間通過“甘博驛”向遠在臺北市的親人送去節日的問候。一行行飽含思念的文字、一張張獨具特色的明信片,將觀眾朋友們對親朋好友的祝福寄向遠方。此外,還有很多熱心觀眾在留言簿上寫下了他們觀展后的感受,表達了他們對彩陶展的認可與期許。
\n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渤海之濱,孕育誕生了多元交融的津沽文化;甘肅位于黃河中上游,在華夏文明起源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豐富多彩的甘肅歷史文化在助推華夏文明起源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例證。推進天津、甘肅兩地考古文物工作交流互鑒及文物展示宣傳,既有助于學習甘肅在文物科學性保護和多元化利用方面的有效經驗,也可以將天津多元包容“海與河”的文化特色帶到甘肅。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強與甘肅省文博場館的交流合作,通過精品文物的兩地交流完成成果轉化,為津隴兩地百姓帶來更多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圍的文物展覽與活動。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親愛的觀眾朋友們:
\n“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自2021年10月開展以來,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和歡迎。按照計劃,該展覽將于近期閉展,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于7月8日(周五)起有序開展二層展廳“彩韻陶魂”展文物的撤展、清點及“風正帆懸過直沽”基本陳列的展線恢復工作。
\n7月8日至10日期間,天妃宮遺址館二層展廳將暫閉(一層展廳及文化展廊正常開放,觀眾可從序廳直接到一層展廳觀展),屆時請觀眾朋友們妥善安排參觀路線及時間。由此給您帶來的不變,敬請諒解。
\n特此公告。
\n\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id":7790},"id":7790,"linkAddress":"302/304/779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0707093316.png","updHost":"218.69.159.215,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57098360000,"viewCount":45},{"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文遺云工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彩陶修復”活動","columnId":305,"crtHost":"60.24.150.8,120.92.71.182","crtTime":165517290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說起彩陶,你會聯想到什么?小口尖底瓶的獨特造型?人面魚紋盆的精美紋飾?彩陶是一種將礦物質顏料涂在陶坯上,經過焙燒而成的帶有紋彩的陶器,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史前先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中,以大地灣為代表的我國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產出第一批彩陶,優美的造型、繽紛的色彩、絢麗的圖案融匯一體,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之一。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目前正在展出的臨時展覽《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引進了50余件出土自甘肅省不同地區的彩陶,從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文化到距今3000年的沙井文化,時間跨度上長達5000余年。這些文物精品不僅充分展示了甘肅省悠久燦爛的彩陶文明史,更是中國考古學自誕生以來走過的百年艱辛歷程的閃亮注腳。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推出線上的陶器修復活動,幫助青少年觀眾領略彩陶藝術的獨特魅力。
\n\n
將活動具體流程記錄如下:
\n第一步:準備修復用具
\n手套、文物固定膠帶、手工酒精膠、文物修復石膏、文物修補刀、砂紙。
\n第二步 :查看整理碎片
\n帶上手套,小心取出文物碎片,本次修復的文物為一件目紋彩陶缽,可以根據碎片的邊緣及表面紋飾判斷拼合的順序。
\n第三步:膠水由下而上粘貼殘片
\n先用文物固定膠帶將碎片初步粘連,查看有無碎片遺失情況。再用手工酒精膠由下而上粘貼文物碎片。酒精膠需涂在碎片拼合處,注意控制用量,以免溢出影響文物表面。粘連碎片后需用膠帶固定。
\n第四步:石膏填補缺口修復裂縫
\n待酒精膠干透后,用文物修補刀取出適量修復石膏涂抹在碎片空隙及缺失處,石膏不可過量,以免遮擋文物表面紋飾,影響最終效果。石膏根據溫度,2小時左右固化。
\n第五步:砂紙打磨石膏至光滑
\n待石膏固化后,取出240目砂紙(較粗糙)打磨石膏不平的區域,再使用800目砂紙細心打磨至文物表面光滑。使用砂紙打磨時需保持耐心,注意不要打磨掉文物表面的紋飾。
\n這樣,修復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n作品展示
\n\n
閆藝瀟
\n\n
高吳晨曦
\n\n
李相墨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每到端午節都會有吃粽子、劃龍舟、喝雄黃酒等習俗。
\n為了在端午節小長假期間讓廣大青少年學生親身參與到手工制作中來,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別推出“文遺云工坊——彩泥龍舟DIY制作活動”,旨在和大家一起去體驗、去發現、去傳承隱藏在小小工藝品中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文化,共同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假期。
\n制作步驟:
\n1、準備好所有配件
\n2、將龍舟從木板上取出
\n3、黏土使用前請充分揉捏
\n4、用紅色黏土覆蓋龍舟薄薄一層
\n5、這一步需要一點耐心慢慢來哦
\n6、龍舟上的亭子用另外的顏色裝飾
\n7、尾部也加上裝飾
\n8、頭部的裝飾可參考圖示
\n9、裝飾眼睛和前端
\n10、將龍舟插在蓋滿橙色黏土的底座上固定
\n11、最后將船槳插上就完成啦
\n作品展示
\n\n
\n
\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id":7730},"id":7730,"linkAddress":"302/305/773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0606150134.png","updHost":"60.24.146.185,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54232460000,"viewCount":4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健康碼”“接種碼”兩碼聯查公告","columnId":304,"crtHost":"60.24.249.21,120.92.71.182","crtTime":165288191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廣大市民朋友:
\n您好!
\n為全面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適齡無禁忌人群應接盡接”要求,筑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基層防護網,構筑堅實免疫屏障,按照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最新要求,即日起,對進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的市民,實施“健康碼”“接種碼”兩碼聯查(健康碼+金盾)。未攜帶智能手機的健身市民,需出示本人天津市預防接種證及身份證,如未接種者,需出示本人身份證及禁忌證明,非禁忌未接種疫苗人員嚴控進入。
\n\n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2022年5月18日
","id":7695},"id":7695,"linkAddress":"302/304/7695.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52881865(1).png","updHost":"60.24.249.21,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52881911000,"viewCount":26},{"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天津市2021年度博物館發展報告","columnId":304,"crtHost":"60.27.17.86,120.92.71.182","crtTime":165284177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filePath":"tjwbzx/portal/article/天津市2021年度博物館發展報告.pdf","id":7692},"id":7692,"linkAddress":"302/304/7692.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0518101635.png","updHost":"60.27.17.86,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52844279000,"viewCount":21},{"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博物館的力量”——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主題日","columnId":304,"crtHost":"60.27.17.86,120.92.71.182","crtTime":1652843998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博物館作為本地社區的關鍵參與者,廣泛地為促進社會經濟以及傳播科學信息貢獻可持續發展的力量;以數字化創新及新技術幫助觀眾理解復雜且精細的概念,貢獻數字化與可及性創新的力量;通過藏品和活動,為社區建設提供了關鍵性的社會架構,為所有人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博物館為塑造一個知情的、可參與的公民社會貢獻社區建設的力量。我館深入挖掘蘊藏在博物館中更廣泛、更具體的精神力量,以青少年為主要目標群體,著力打造青春與文化力量兼備的系列文博活動。
\n\n
線上陳列展覽異彩紛呈
\n我館“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線上“VR”全景展廳和國風手繪云展廳通過我館微信公眾號持續向觀眾展出,讓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間充分享受線上文博展覽資源,足不出戶品鑒不同風格的精彩線上展覽。
\n“彩韻陶魂”特展引人入勝
\n館內開放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展出了50余件出土自甘肅省不同地區的精品彩陶。甘肅彩陶是中國古代藝術實踐的一次綻放,觀展過程中,我們可以一同探尋曾掩埋在黃土下的彩色世界,聆聽自然筆觸與遠古色彩的和諧共鳴,感受來自西域彩陶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觀眾朋友們還能通過線上觀展、聽講解的方式,全面的了解甘肅彩陶的初始、繁榮、鼎盛到余響的發展過程,感受甘肅彩陶的源流和甘肅彩陶藝術的文化價值。
\n\n
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我館將在扎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緊扣博物館日主題,為觀眾呈現更多匠心獨具的文化特色展陳活動。我們邀請大家與博物館一起,釋放博物館的力量!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的節日。1889年7月14日,恩格斯組織召開第二國際成立大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世界上第一個勞動節即在1890年的5月1日。
\n作為勞動人民的代表,農民伯伯辛勤耕耘,用汗水澆灌了我們的一餐一飯。早在古代,重視農耕的先民就留下了許多描繪農事的詩詞,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古詩《憫農》: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語近意深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n為了在五一勞動節小長假期間讓廣大青少年學生親身參與到手工制作勞動中來,向以辛勤耕作的農民伯伯們為代表的廣大勞動人民致敬,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別推出“文遺云工坊——勞動節創意畫手工制作活動”,邀請青少年以做創意畫+詩朗誦的方式體驗《憫農》中描繪的田間勞作場景。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體驗屏息凝神的嚴謹,制作匠心獨具的作品,號召他們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共同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勞動節假期。
\n制作過程
\n1、準備好背板、麥穗、白乳膠、剪刀、紅色米粒、瓢蟲配件等材料。
\n2、將白乳膠涂在麥穗上,粘在背板合適的位置。然后重復步驟直至沾滿。
\n3、在太陽部分涂滿白乳膠,然后沾滿紅色米粒。
\n4、將瓢蟲配件粘貼在合適位置,用剪刀修剪麥稈,最后就做好了。
\n5、制作完成后,三位學生聲情并茂的進行了朗讀:
\n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n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n\n
作品展示
\n\n
\n
\n
\n
在這個“五一”勞動節,號召大家珍惜勞動成果,力行勤儉節約,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n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西漢時期,中國已經有了造紙術,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得到提高,因此逐漸普遍使用。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后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n造紙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干而成。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為了讓小朋友們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在造紙制作流程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推出古法造紙體驗活動。
\n古法造紙的工藝十分繁瑣,這次活動使用簡單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完成。配件清單:水盆、造紙框、紙漿、造紙膠、干花、彩紙、攪拌器、勺子、繪畫工具、木夾繩子。
\n1、首先往水盆內加入兩升左右的清水,約四瓶礦泉水的量,大概水盆一半不到的高度。然后加入一瓶造紙膠和適量紙漿。使用攪拌器不停地攪動,直至紙漿全部稀碎,并且越細越好。
\n2、將造紙框從一邊斜著放入打好紙漿的水里,慢慢的前后左右晃動,使水中的紙漿均勻的鋪在造紙框的框網上一層。
\n3、在框網上擺放干花進行裝飾,用勺子在干花上再淋一些紙漿用于固定。
\n4、等紙漿完全晾干即可完成作品。
\n作品展示
\n\n
\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后,很快被用于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n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春和景明,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有的地方也有在上巳期間放風箏的民俗,這起源于民間的\"斷鷂放災\"信仰。人們將所有的災病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高飛之際,剪斷風箏線,祈愿所有的災病都隨風箏一一消逝。今年上巳恰逢清明假期第一天,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推出手工風箏制作活動,通過涂色、扎骨架等制作完整的風箏,體驗手工制作的樂趣,同時也寄托美好的祝愿:
\n下面介紹手工風箏的制作過程:
\n1、準備好風箏線稿、油畫棒、支撐桿、線軸等材料
\n2、涂色:用不同顏色的油畫棒對風箏的正面進行涂色,本次制作的均為金魚主題的風箏,可以充分發揮小朋友的想象力。
\n3 、支骨架:涂色完成后,將風箏翻到背面,骨架桿一頭卡到左端,另一頭卡到右端。翻到正面三角處,連接風箏與線軸,完整的風箏就制作完成了。
\n我們將在今后的每期欄目中,與青少年朋友們一同穿梭于古今之間,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體驗屏息凝神的嚴謹,制作匠心獨具的作品,并通過鏡頭將制作過程記錄下來,通過微信公眾號與大家交流分享,共同品味工藝美術帶來的震撼與樂趣。
\n\n
作品展示
\n\n
\n
\n
開 篇
\n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心靈的震撼,是一代代前人對后人娓娓訴說民族精神的財富,是任何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都離不開特有的文化符號。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讓大家在中華文明的洋洋大觀之中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秉傳承之初心,彰文化之遺韻,揚青春之風采,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為青少年群體量身打造了“文遺云工坊”系列體驗欄目,聚焦造紙、制陶、扎染等我國傳統手工藝術門類,號召廣大青少年朋友親身參與,居家手工制作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學習古老而新奇的工藝技法。在每期欄目中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體驗屏息凝神的嚴謹,制作匠心獨具的作品,并通過鏡頭將制作過程記錄下來,通過微信公眾號與大家交流分享。
\n匠心之醇,器物之美,每一門手工技藝的背后,都閃現著手工藝人的心血與智慧,每一個精美絕倫的瞬間,都凝聚著歲月與人生的坎坷滄桑。十指靈動之間,流淌的是最真摯的堅持與最美麗的夢想;擔負的是傳承手工技藝、凝聚文化之魂的重任。在未來的時光里,我們將繼續與青少年朋友們一同穿梭于古今之間,品味工藝美術帶來的震撼與樂趣。讓我們帶著探尋的目光,一起去體驗、去發現、去傳承隱藏在小小手工藝品中的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文化吧!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你想成為文物修復師嗎?你了解陶瓷修復嗎?陶瓷修復技藝其實是中國古老的一項傳統技藝,《景德鎮陶錄》中就記載了景德鎮陶工黏合碗盞的方法:“又凡瓷器破損,或用糯米粥和雞子清,研極膠粘,入粉少許,再研,以粘瓷損處。”這是最早的關于陶瓷修復的記載。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黏結、釉層、清洗、膩子等都有更好的材料可供選擇。為更好地向青少年普及陶瓷修復工藝,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推出青花高足杯修復體驗活動。
\n青花瓷是一種白地藍花釉下彩瓷器,系用提煉精純的鈷料在優質瓷胎上作畫,再施以透明釉,入窯經過130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制而成。畫面清凈,層次分明,色彩翠藍,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青花瓷的燒造于元代達到成熟,明永宣時期、清康乾時期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館藏中不乏青花瓷精品,如明代青花花卉紋執壺就是其中一件。該壺為典型的玉壺春式,小撇口,圓鼓腹,細長流,通體飾有蕉葉紋、勾云紋、花卉紋等多種紋飾,瓶的重心在下半部,造型沉穩。
\n這次我們修復的文物是青花高足杯,高足杯又稱“馬上杯”,有陶瓷、金屬、玉石等諸多種材質?!吨袊沾墒贰分杏涊d:“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除景德鎮燒制的青花與樞府釉器外,浙江龍泉窯、福建德化窯、河南鈞窯、河北磁州窯與山西霍縣窯等都大量生產,成為元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之一。”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中珍藏了四件元代青釉高足杯,其中有一件器形完整,工藝精美。
\n現將活動具體流程記錄如下:
\n01
\n開盒查驗物品
\n02
\n準備修復用具
\n手套、文物固定膠帶、手工酒精膠、繕金料、文物修補刀、砂紙、記錄卡片等。
\n\n
03
\n查看清理碎片
\n修復師戴上手套,小心取出文物標本袋內碎片。用清水清理碎片上殘留的泥土,晾干后根據文物碎片邊緣初步判斷碎片拼合位置,并等按照順序排列整齊,便于進行下一步操作。
\n04
\n膠帶固定殘片
\n確認文物碎片位置后,修復師需使用文物固定膠帶將文物碎片初步粘連,組成文物外形后,查看有無碎片遺失等情況,以便進行文物修復工作。
\n05
\n膠水由下至上粘貼殘片
\n修復師使用手工酒精膠由下至上粘貼文物碎片。酒精膠需涂在碎片拼合處,注意控制用量,以免酒精膠溢出影響文物表面。如涂抹過多,需立即用紙巾、棉簽等物將多余部分擦除。粘連碎片后需用膠帶固定,以防膠水凝固過程中文物碎片錯位。
\n06
\n繕金
\n待酒精膠干透后,修復師使用勾線筆蘸取適量繕金料涂抹在碎片拼合處,繕金料取用應少量多次,避免繕金料堆積,遮擋文物表面紋飾,影響最終效果。如繕金料涂抹過多,需立即用紙巾、棉簽等物將多余部分擦除。
\n07
\n砂紙打磨至表面光滑
\n待繕金料風干后,修復師取出砂紙,先使用240目砂紙打磨膠水溢出或繕金料涂抹不平整的區域,再使用800目砂紙細心打磨至文物表面光滑。使用砂紙打磨時需保持耐心,注意不要打磨掉文物表面的紋飾。
\n\n
這樣,修復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n\n
\n
\n
\n
“何處聞燈不看來”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喜迎元宵佳節
\n\n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壬寅虎年的元宵節已經到來。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n唐代詩人盧照鄰在《十五夜觀燈》中寫到:
\n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n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n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n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n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千百年來,人們習慣在元宵節這天吃湯圓、猜燈謎、慶團圓,為了更好的烘托節日氣氛,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在元宵節當天,用喜氣洋洋的燈籠裝點展廳,延續虎年春節喜慶祥和的氛圍,與當日到館參觀的觀眾一同賞花燈、看展覽、過元宵、頌祖國。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id":7310},"id":7310,"linkAddress":"302/305/731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0215145045.jpg","updHost":"125.35.135.22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44907866000,"viewCount":7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走進和平區南營門街","columnId":305,"crtHost":"60.24.151.42","crtTime":1641363462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為了進一步做好巡展“七進”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讓更多市民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近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應邀將“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送至和平區南營門街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鮮活的影像資料,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開展首日,展覽便受到了南營門街居民的關注與喜愛。為了更好的向社區居民普及黨史知識,提升大家的觀展興趣和觀展體驗,我館還在開展首日選派專業講解員到社區為觀眾系統講解展覽內容,幫助觀眾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追憶崢嶸歲月。
\n2021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依托“津云app”志愿服務平臺,面向全市社區居民推出了“點單式”送展服務。其中,“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作為本單位緊密貼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策劃的精品展覽,受到了市內各社區的認同,展覽“點單”量居高不下。截至目前,該展覽已相繼完成了在河東區春華街東盈園社區、河西區越秀路街惠陽里等社區和濱海新區楊家泊鎮的巡展,有效激發了市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大家的家鄉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扎染古稱扎纈,是指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被廣泛用于漢族婦女的衣著。后廣泛流傳,如今大理等地依然隨處可見扎染的印記。這個元旦假期,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邀請市民通過線上視頻的方式,共同體驗扎染工藝,感受中華傳統工藝的魅力。
\n\n
制作步驟
\n1.準備材料
\n正方形白布、水盆、清水、顏料、皮筋、繡繃、水套、圍裙。
\n2.將白布按“蝴蝶結法”折疊
\n將正方形白布對半折疊,再打開向兩面反向對折,得到原白布1/4大小的長方形布條。同樣的將布條對半折疊,再打開向兩面反向對折,得到原布條1/4大小的正方形布塊。
\n3.纏繞皮筋
\n將正方形布塊沿中心位置對折,再打開向兩面反向對折,用皮筋沿中心位置牢牢扎住,可以多繞幾圈確保牢固。
\n4.顏料調色
\n戴好一次性圍裙和手套,按1:100的比例倒入清水和顏料,攪拌均勻。將纏繞好的布團放入溶液中浸泡20-30分鐘。
\n5.固定染布
\n剪開皮筋,展開染布,固定在繡繃上。
\n注意事項
\n染色前可以先將布團放入清水中浸泡一下,這樣染料比較容易上色。其次,顏料的染色性很強,一定要戴好手套,否則不容易清洗干凈。
\n\n
教學視頻
\n\n
學生制作視頻1
\n\n
學生制作視頻2
\n\n
學生制作視頻3
\n\n
\n
\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隨著氣溫的逐漸轉冷,2021年的腳步正在離我們遠去。雖然時間已近歲末,但刺骨的寒風擋不住“我為群眾辦實事”巡展“七進”工作推進的腳步。12月22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應邀來到濱海新區楊家泊鎮進行巡展,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和黨史知識鮮活地呈現在觀眾朋友們面前。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詳實的圖文資料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為了將展覽及時、專業、有溫度地呈現給楊家泊鎮的村民和學生朋友們,送展人員和講解員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向目的地進發。到達楊家泊鎮后,在鎮政府同仁的配合下,工作人員相繼完成了在楊家泊小學和楊家泊村兩個地點的布展工作,兩位講解員也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用飽滿的精神狀態、專業細致地向觀眾朋友們介紹一處處銘刻崢嶸歲月、飽經歷史滄桑的革命遺址、遺跡。
\n本次巡展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楊家泊小學。巡展中,講解員老師聲情并茂地為同學們講述著發生在南開學校舊址、吉鴻昌舊居、覺悟社舊址等凝固在天津的紅色遺跡中的革命往事。在仔細聆聽講解、認真觀看展覽的同時,楊家泊小學的同學們還不時向老師們詢問著關于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的歷史知識。楊家泊鎮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的老師不辭辛勞為學生們帶來巡展和講解,讓村鎮的孩子們也有機會觀看主題展覽、學習黨史知識。
\n此次巡展走進楊家泊鎮,是今年以來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巡展的首次鄉村之旅,刷新了本單位送展距離的新紀錄,也實現了一天內完成兩個地點巡展、進行兩場公益講解的送展目標,是本單位深入響應“我為群眾辦實事” 系列實踐活動號召的切實體現。截至目前,“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本年度已相繼完成了在河東區春華街東盈園社區、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河北區望海樓街金兆園等10個社區的巡展,有效激發了市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大家的家鄉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n\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id":6997},"id":6997,"linkAddress":"302/305/699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227095257.jpg","updHost":"218.68.215.10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40570060000,"viewCount":6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走進河北區望海樓街金兆園社區","columnId":305,"crtHost":"111.165.140.42","crtTime":1639966762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為了進一步做好巡展“七進”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讓更多市民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12月15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應邀將“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送至河北區望海樓街金兆園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鮮活的影像資料,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開展首日,展覽便受到了金兆園社區居民的關注與喜愛。為了更好的向社區居民普及黨史知識,提升大家的觀展興趣和觀展體驗,我館還在開展首日選派專業講解員到社區為觀眾系統講解展覽內容,幫助觀眾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追憶崢嶸歲月。
\n2021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依托“津云app”志愿服務平臺,面向全市社區居民推出了“點單式”送展服務。其中,“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作為本單位緊密貼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策劃的精品展覽,受到了市內各社區的認同,展覽“點單”量居高不下。截至目前,該展覽已相繼完成了在河東區春華街東盈園社區、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河西區越秀路街惠陽里等社區的巡展,有效激發了市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社區居民的家鄉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12月10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主題文化宣教課程走進河東區街坊小學,在學校“第十屆津沽文化日”主題文化活動中向在校百余名學生講述天妃靈慈宮遺址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通過對館藏文物歷史知識的介紹,系統展示了天妃靈慈宮在古代大直沽地區民俗文化演進中起到的重要歷史作用,引導同學們走進文物、了解家鄉歷史,增強文化自信。
\n我館宣教老師通過一系列清晰精美的文物影像展示、活潑有趣的文物故事講述,圖文并茂地將我館脊獸、瓦當、高足杯等在展文物和它們背后蘊藏的歷史知識生動的向同學們進行了展示。授課過程中,宣教老師向同學們著重介紹了“住在”宮殿頂上的“神獸”們的由來,勇猛威嚴的獅子、入海臨淵的海馬、張牙舞爪的鴟吻、能辨曲直的獬豸(xiè zhì)……一個個或生活于現實中的動物、或只存在于神話中的瑞獸,仿佛從文物展柜中“跳”了出來,一一活躍在大家面前,吸引著同學們興奮而好奇的目光。
\n除了活潑靈動的“五脊六獸”外,體現著元代少數民族人民豪放氣概的高足杯、體驗感與紀念意義兼備的“椽檐之韻”瓦當拓片制作活動也都受到了師生們的熱情關注。在宣教老師和同學們關于高足杯文物知識的一次又一次問答中,課堂氣氛達到了頂點。
\n本次文化宣教課程走進街坊小學,是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的又一次全新嘗試,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殷切囑托的切實踐行。將博物館中的文物用富有童趣的方式進行講述,在寓教于樂中完成在校學生文物歷史知識科普,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11月26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推出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河西區越秀路街惠陽里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回顧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展示了革命的、英雄的天津在百年黨史中留下的紅色記憶,歌頌了黨的百年艱辛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為了更好的向社區居民普及黨史知識,我館在開展首日派專業講解員到社區內為觀眾朋友們系統講解了展覽內容和相關歷史知識,在提升社區居民觀展體驗的同時,幫助觀眾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回溯紅色記憶,受到了惠陽里社區居民的歡迎。
\n\n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的策劃與展出,為我市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提供了助力。今后,該展覽將繼續依托天津新時代文明實踐信
\n息服務平臺(http://wenmingshijian.enorth.com.cn/),面向全市單位提供 “點單式”送展服務,旨在進一步激發市民的愛國熱情,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n\n
\n
","id":6820},"id":6820,"linkAddress":"302/305/682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130141950.jpg","updHost":"221.198.105.7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8253212000,"viewCount":4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走進河北區望海樓街金田花園社區","columnId":305,"crtHost":"117.14.248.126","crtTime":163754479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為了進一步做好巡展“七進”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讓更多市民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11月18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送至河北區望海樓街金田花園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鮮活的影像資料,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為了讓觀眾更好的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提升大家的觀展興趣和觀展體驗,我館還在開展首日派講解員到社區就展覽內容為觀眾進行系統講解,幫助觀眾朋友們更好地看展覽、學黨史、感黨恩。
\n今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依托天津新時代文明實踐信息服務平臺,面向全市單位推出了“點單式”送展服務。“流淌的歷史——天津大運河文化展”“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和“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三個圖片展可根據各單位需求送展上門,其中“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作為本單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別策劃的精品展覽,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市內各社區的關注。截至目前,該展覽已相繼到和平區勸業場街福明社區、河東區春華街東盈園社區、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進行巡展,有效地激發了社區居民的愛國熱情。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10月20日,為紀念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而舉辦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精品文物展在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展覽共展出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近60件,介紹了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等不同歷史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以“初始”“繁榮”“鼎盛”“余響”概括和表達彩陶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為觀眾認識甘肅彩陶及彩陶藝術的文化價值提供了素材。
\n展覽以跨越五千年的時空、黃土高原風格的展陳設計、多彩的文物、濃郁的考古風吸引了諸多目光。既有企事業單位組織的集體參觀,也有帶著小朋友來學習文博知識、接受歷史熏陶的家庭觀眾。
\n展覽結尾處設置了明信片寄語活動。觀眾可以在此處選擇喜歡的明信片,寫下對展覽的感受和對遠方朋友的祝福,將明信片投遞郵寄。許多游客停下腳步,在此寫下內心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
\n有的觀眾朋友在留言簿上留言,表達了觀展后的感想和收獲。一位觀眾寫到:感謝舉辦甘肅彩陶展,讓我們在家門口看到甘肅文物,希望多舉辦類似文物展及相關活動。一位退休老先生觀看展覽后留言:經常路過,未見真顏,今日得見,不存遺憾,文化積淀,源遠流長,穿越河流,走向遠方。
\n展覽是為觀眾服務的,觀眾朋友的肯定是我們辦好展覽的不竭動力。得到觀眾的認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該展覽將持續到明年2月,喜歡文博、考古和彩陶藝術的朋友,尤其是想看彩陶而因疫情不能去甘肅的朋友歡迎你們的到來。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id":6637},"id":6637,"linkAddress":"302/304/663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117104947.png","updHost":"60.24.141.155","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7117404000,"viewCount":68},{"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 初始(三)","columnId":304,"crtHost":"221.197.2.199","crtTime":163633420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大地灣遺址一期文化即大地灣文化,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約7800-7300年。本期欄目介紹大地灣遺址一期文化陶器。
\n該期陶器除個別小型非實用器為泥質陶外,其余皆為夾細砂陶質;因燒制火候不均,器表顏色不均勻,器物表面多見紅、褐斑;陶色以紅色、紅褐色最多,灰色、灰褐色次之,灰黑色、黑色少見;器類可分為炊器、盛儲器和水器三大類;器型大多為圜底器、三足器,還有少量的圈足器、平底器,流行交錯繩紋。出土的三足彩陶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批彩陶。
\n彩陶是大地灣文化的顯著特征, 天水市博物館王卓在《大地灣彩陶紋飾賞析》一文中談到:大地灣遺址發現了35座用于制陶的窯址。大地灣遺址出土的房址和灶坑附近往往會出土較多的陶器和彩陶,這些陶器的種類多為缸、甕、盆、缽、罐、盤、壺等炊煮器和貯存器,這可以說明最原始的陶器(包括彩陶)是人類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品。
\n大地灣一期文化層中出土的器物雖然多以殘缺器為主,圖案也不太完整清晰,但是卻將中國彩陶制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多年。
\n彩陶的制作方法一般分為模具敷泥法和泥條盤筑法,彩陶顏色來自礦物質原料,礦物顏料與陶器同燒,顏色可以經久不變。大地灣的先民充分應用自己的智慧和天然的物質條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造了燦爛的彩陶文化。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大地灣先民在農業種植、彩陶、繪畫、建筑等各個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在數個領域擁有中國考古之最。大地灣遺址堪稱“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跡”,它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期欄目介紹大地灣遺址考古之最。
\n一、中國最早的旱作農業標本
\n出土于大地灣一期文化H398灰坑,米粒近球形,經鑒定,屬禾本科的黍。這些標本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與國外最早發現的希臘阿爾基薩前陶器地層出土的同類標本年代相當。它們不僅將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而且表明北方最早種植的糧食品種為黍,而此前國內考古發現的北方農作物標本大多是粟,時間距今7000年左右。它們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大地灣文化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文化之一。
\n二、中國最早的彩陶
\n大地灣遺址出土了距今約8000年的紫紅色彩陶,圖案雖還不太完整卻將中國彩陶制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年,并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說明,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就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大地灣遺址就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遺址之一。
\n寬帶紋三足彩陶缽,
\n口沿內飾紅彩條帶紋,外飾紅彩寬帶紋
\n三、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
\n大地灣一期文化出土的這些用紅彩在盆、缽器的內腹壁上所繪的連續性線條或單獨個體的彩繪符號,種類有13種,比大地灣二期和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早1000多年。這些符號有些可能具有記事或表達某種意義的功能,也有可能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它們的出土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
\n\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向紀念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大會致信,強調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日前,為紀念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而舉辦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
\n為了進一步推動文物、考古知識的科普工作,我館將以“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展線內容為切入點,為觀眾朋友們帶來多期拓展閱讀欄目,欄目將較為詳細的介紹考古文化遺存、彩陶藝術等觀眾朋友們感興趣的內容,將展線以外的內容通過文章傳達給觀眾。本期欄目介紹大地灣遺址。
\n大地灣文化是我國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遺址位于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遺存主要分布在渭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階地以及與之相連的緩坡山地上,總面積110萬平方米。大地灣考古首次揭開了距今約8000-5000年的甘肅東部地區古文化發展的真實面目。
\n(大地灣遺址全景)
\n大地灣文化先民定居在在河邊階地的圓形半地穴房舍,出現種植業,正是這種生活方式催生了彩陶。這時期彩陶種類單純,絕大多數為三足、圜底的缽形器,紋飾簡單,表現出彩陶的原始性。從彩陶的發明、農業的肇始,到大型禮儀性建筑的出現,表明甘肅東部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
\n(大地灣原始村落)
\n大地灣文化是西北地區目前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地灣遺址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的大量房址、灰坑、窯址和墓葬,生產工具數以千計,還有大批生活用具、武器和裝飾品。遺址中有距今7800—7350年之間的一批房址和墓葬,遺跡和遺物揭示出新石器時代早期渭水流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先民們的生活、喪葬習俗。
\n大地灣文化時的先民們已經種植粟類作物,并飼養豬、狗等家畜,過著定居的聚落生活。當時的生產工具以磨制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制陶工藝比較原始,火候低、器類少,彩陶尚處于萌芽階段。大地灣文化的發現,對于追溯仰韶文化的淵源具有重要意義。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id":6459},"id":6459,"linkAddress":"302/304/6459.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028102115.png","updHost":"60.27.16.41","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5387698000,"viewCount":55},{"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紀念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丨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于10月20日亮相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attribute":"","columnId":304,"crtHost":"60.24.165.33","crtTime":1634697040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紀念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
\n彩韻陶魂
\n——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
\n10月20日亮相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說起彩陶,你會聯想到什么?
\n是古代勞動人民狩獵儲糧的辛勞場景?
\n是器物上或寫實靈動
\n或抽象素雅的精美圖案?
\n還是古代先民探索并改造自然的高超技藝?
\n彩陶是一種將礦物質顏料涂在陶坯上,經過焙燒而成的帶有紋彩的陶器,彩陶是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史前先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中,以大地灣為代表的我國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產出第一批彩陶,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之一。如果說陶器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偉大發明,那么彩陶便是其中最閃亮的明星。
\n1921年至今,在我國廣袤的地域上,出土了眾多以植物、動物、河流等自然物象以及人類本身為題材的紋飾各異的精美彩陶。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考古學文化,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輝煌燦爛的彩陶發展史。
\n\n
2021年10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與甘肅省博物館合作,共同主辦《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50余件出土自甘肅省不同地區的彩陶在天津薈萃一堂,這些文物精品不僅充分展示了甘肅省悠久燦爛的彩陶文明史,更是中國考古學自誕生以來走過的百年艱辛歷程的閃亮注腳。
\n\n
在展精品文物搶先看
\n展覽于2021年10月20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在這個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的金秋十月,讓我們共聚天妃宮遺址館,一同探尋曾掩埋在黃土下的彩色世界,聆聽自然筆觸與遠古色彩的和諧共鳴,感受來自西域彩陶文化的獨特魅力吧!
\n\n
彩韻陶魂——甘肅彩陶展
\n展覽時間
\n2021年10月20日-2022年2月20日
\n博物館地址
\n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51號
\n入館參觀
\n所有展覽均免費向公眾開放
\n請通過“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官方微信公眾號預約后
\n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
\n及津心辦二維碼(接種碼)
\n到館經身份驗證、防疫檢查、
\n安全檢查后入館參觀
\n開放時間
\n基本陳列與臨時展覽:
\n周二到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館)
\n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n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為了做好本館新引進特展的展線布設工作,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于10月8日起有序推進二層展廳“風正帆懸過直沽”基本陳列原有在展文物的撤展、清點及新展的展線調整布設工作;10月8日至19日期間,天妃宮遺址館二層展廳將暫時關閉(一層展廳及文化展廊正常開放,觀眾可從序廳到一層展廳觀展),屆時請觀眾朋友們妥善安排參觀路線及時間。
\n由于展廳暫閉給您帶來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我們將努力策劃引進更多精彩的臨展,以感謝觀眾朋友們一直以來對我館的理解、支持與關愛。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id":6431},"id":6431,"linkAddress":"302/304/6431.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搜狗截圖21年10月11日1513_5.jpg","updHost":"221.197.2.23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3755600000,"viewCount":67},{"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繽紛秋日·歡度國慶”——拼接時光碎片,揭秘文物修復","columnId":305,"crtHost":"221.197.2.239","crtTime":1633935799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文物修復體驗活動
\n\n
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已發現距今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片。彩陶的發展在仰韶文化時期達到繁榮,馬家窯文化時期達到了鼎盛。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的興起,博物館展出的陶器也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國慶假期,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推出線上的陶器修復活動,現將活動具體流程記錄如下:
\n#1
\n準備修復用具
\n手套、文物固定膠帶、手工酒精膠、文物修復石膏、文物修補刀、砂紙。
\n#2
\n查看整理碎片
\n帶上手套,小心取出文物碎片,本次修復的文物為一件目紋彩陶缽,可以根據碎片的邊緣及表面紋飾判斷拼合的順序。
\n#3
\n膠水由下而上粘貼殘片
\n先用文物固定膠帶將碎片初步粘連,查看有無碎片遺失情況。再用手工酒精膠由下而上粘貼文物碎片。酒精膠需涂在碎片拼合處,注意控制用量,以免溢出影響文物表面。粘連碎片后需用膠帶固定。
\n#4
\n石膏填補缺口修復裂縫
\n待酒精膠干透后,用文物修補刀取出適量修復石膏涂抹在碎片空隙及缺失處,石膏不可過量,以免遮擋文物表面紋飾,影響最終效果。石膏根據溫度,2小時左右固化。
\n#5
\n砂紙打磨石膏至光滑
\n待石膏固化后,取出240目砂紙(較粗糙)打磨石膏不平的區域,再使用800目砂紙細心打磨至文物表面光滑。使用砂紙打磨時需保持耐心,注意不要打磨掉文物表面的紋飾。
\n這樣,修復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n教學視頻
\n\n
作品展示
\n金秋十月,我們迎來了祖國的第72個生日。為了增強愛國主義教育,鼓舞愛國熱情,天妃宮遺址館在國慶期間組織線上手工活動,通過制作衍紙天安門的方式,與小朋友們一起歡度國慶。
\n衍紙畫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生活藝術,使用專用的工具將紙條一圈圈卷起來,成為一個個“零件”,通過“卷”“捏”“拼”“貼”等技藝將紙條組合成不同形狀,結合色彩搭配進行自主創作而成。小朋友們巧手傳情,將衍紙條卷成國旗、花瓣、氣球等元素,制作出自己心中的衍紙天安門作品,用衍紙畫表達對祖國的美好祝愿。
\n此次活動以天安門為主題,鍛煉了小朋友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引導他們在豐富有趣的手工活動中,樹立發自內心的愛國情懷,為偉大祖國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n衍紙步驟
\n#1
\n■ 打開材料包,檢查工具,包括衍紙條、線稿紙、圓卷尺、白膠、衍紙筆、鑷子。
\n#2
\n■ 使用衍紙筆,將衍紙條卷成圓柱形。
\n#3
\n■ 選擇自己需要的圓圈尺寸,放入尺中,使圓圈蓬松后,用膠水粘牢。
\n#4
\n■ 用鑷子取出,填充至對應圖形內,底部用膠水粘牢,直至用衍紙填滿所有圖形。
\n#5
\n■ 花瓣的制作類似,將衍紙條卷成的圓圈一端輕捏,形成一個花瓣。
\n#6
\n■ 制作自己喜歡顏色的花朵和氣球,粘貼在線稿圖紙上面。這樣衍紙天安門制作完成。
\n作品展示
\n金秋十月,微風送爽。在闔家團圓的中秋假期過后,我們又迎來了舉國同慶的“十一”黃金周。為了在國慶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表達我們對祖國的歌頌與熱愛,滿足市民體驗文物修復工作的文化需求,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精心策劃,將在“十一”黃金周期間,開展“繽紛秋日•歡度國慶”系列主題文化活動。
\n那么,我館今年的國慶節主題活動有哪些亮點,又將以什么樣的形式開展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n1.“衍紙”天安門,佳禮獻國慶
\n活動時間:10月1日
\n活動方式:線上視頻錄制
\n“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這可能是我們童年時代對祖國最初的認知,活動組織小朋友們手工制作天安門“衍紙”畫,在收獲樂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共迎祖國華誕。
\n2.小小修復師,在家“修文物”
\n活動時間:10月6日
\n活動方式:線上視頻錄制
\n近年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如火如荼開展,“文物修復”工作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嘗試將有殘缺的文物(模型),甚至凌亂的碎片細心拼接成完整精美的器物成品,并完好的呈現出來,成為了許多文物愛好者的心之所念。
\n開館時間
\n\n
國慶假期期間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常開放
\n10月1日至10月7日
\n(10月4日周一正常開館)
\n9:00至17:00開館,16:30停止入場
\n\n
參觀咨詢電話
\n022—24313183
\n022—24126989
\n\n
預約須知
\n1、請使用真實姓名、聯系方式、身份證件(二代身份證、護照、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軍官證、士兵證)號碼等信息進行預約,每個證件號每天只能預約1次。
\n預約編碼當天有效,過期作廢。
\n2、特殊情況,可憑預約記錄檢票,
\n符合防疫要求基礎上安檢合格后入館參觀。
\n3、到館后請主動佩戴好口罩,并向工作人員出示健康碼、疫苗接種碼,接受體溫檢測。無疫苗接種碼的觀眾請配合做好登記工作。
\n\n
地址及乘車路線
\n地址: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51號
\n乘車路線:公交92、511、608、665、668、678專線、760、840、860、962到大直沽五號路下車東行30米;642、673到大直沽三號路下車南行100米;地鐵5號線、輕軌9號線直沽站下車后步行前往。
\n\n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恭候您的光臨!
","id":6426},"id":6426,"linkAddress":"302/304/6426.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011141406.png","updHost":"221.197.2.23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2805200000,"viewCount":64},{"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走進春華街東盈園社區","columnId":305,"crtHost":"221.197.2.239","crtTime":163393388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9月28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春華街東盈園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選取我市最具代表性的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富強”“揚帆遠航”四部分,回顧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展示了革命的、英雄的天津在百年黨史中留下的紅色記憶,歌頌了黨的百年艱辛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獻禮黨的百歲華誕。
\n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通過生動的圖片展示、詳實的文字說明,系統梳理了建黨百年間凝固在我市革命遺址、遺跡中的紅色記憶,為我市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助力。今后,該展覽還將陸續在我市更多社區和學校開展。
","id":6427},"id":6427,"linkAddress":"302/305/642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011141645.png","updHost":"221.197.2.23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2798000000,"viewCount":51},{"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中秋月圓至,人間好時節”—兔燈制作活動","columnId":305,"crtHost":"221.197.2.239","crtTime":1633913349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n【中秋習俗-玩花燈】
\n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n\n
中秋佳節已至,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誠邀您共同制作兔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n\n
【兔燈制作】
\n①將材料包打開進行簡單的分類。
\n②撐起燈籠,掛上流蘇與燈籠桿。
\n③用鐵絲扭出兔子耳朵形狀,將耳朵固定在燈籠上
\n④將棉花用膠水粘貼在燈籠上。
\n⑤驅一塊棉花將做成尾巴。最后,將燈塞進兔子肚子里。
\n⑥打開燈的開關,可愛的兔燈就做好了!
\n\n
兔燈視頻
\n\n
作品展示
\n\n
\n
\n
","id":6424},"id":6424,"linkAddress":"302/305/6424.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011084756.jpg","updHost":"221.197.2.23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2207660000,"viewCount":5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中秋月圓至,人間好時節”—賞月紐扣畫制作活動","columnId":305,"crtHost":"221.197.2.239","crtTime":163376140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n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n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n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n——《中秋》李樸
\n中秋節,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n\n
01
\n【中秋習俗-祭月】
\n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祭月這項習俗逐漸演變為賞月,人們通過賞月祈愿團聚、寄托對生活的美好愿望。
\n中秋佳節已至,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誠邀您共同制作賞月紐扣畫。
\n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n\n
02
\n【賞月紐扣畫制作】
\n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團圓節,時間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有說法稱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亦有說法稱中秋節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朝時中秋賞月開始盛行。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團圓,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發展至今已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n【教學視頻】
\n\n
【作品展示】
\n\n
\n
\n
\n
\n
END
\n\n
掃二維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志愿 服務隊接待美好里社區集體參觀
\n\n
\n
自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以來,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結合實際,從創建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特色實踐活動入手,著眼于凝聚群眾、服務群眾,扎實推進了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9月18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志愿服務隊接待了河西區掛甲寺街道美好里社區成員50余人,帶領大家集體參觀室外連廊展覽“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
\n在志愿服務隊成員專業的講解下,社區同志們不時在一幅幅圖片前駐足凝視,通過“新生與發軔”“斗爭與崛起”“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一同回顧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重溫了革命的、英雄的天津在百年黨史中印下的紅色記憶,追憶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
\n此次活動充分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新理念,將志愿服務貫穿于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實現志愿服務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從多元化視角、不同維度提供志愿服務,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起來、志愿服務“實”起來,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n下一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立足實際、多措并舉,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將開展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文保工程資質管理咨詢服務、鑒寶鄉村行、巡展“七進”等特色活動,科普文物保護知識,讓大家切身感受到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id":6191},"id":6191,"linkAddress":"302/305/6191.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21631946748241.png","updHost":"125.37.173.25","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1946757000,"viewCount":32},{"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 走進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columnId":305,"crtHost":"125.37.63.233","crtTime":163125676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9月8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歌頌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
\n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的策劃與展出,通過生動的圖片展示、詳實的文字說明,系統梳理了建黨百年間凝固在我市革命遺址、遺跡中的紅色記憶,為我市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份生動教材。
\n我館講解員為百貨大樓社區居民進行了多場講解服務,引導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為社區居民提供了良好的觀展體驗。今后,該展覽還將陸續在我市更多社區和學校開展。
\n8月26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和平區勸業場街福明社區巡展。
\n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展覽送進社區,希望通過觀展可以讓更多市民銘記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增強人民愛黨、愛國熱情,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展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歌頌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
\n我館派講解員對展覽進行現場講解,便于參觀的社區居民更好的理解展覽內容,提升大家觀展體驗。今后該展覽將陸續走進更多社區和學校。
\n\n
夜幕籠罩下的博物館有著奇妙的氛圍。你可曾想過:在夜深人靜時分,博物館的藏品會紛紛蘇醒過來,而畫中的人物、玻璃柜里的文物其實也都有著自己的思維和前生故事。如果這些曾經只存在于電影中的劇情成為現實,如果“活起來”的文物傳奇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相信沒有人會拒絕在這個盛夏夜訪博物館,開始一場專屬的時空“穿越”之旅……
\n7月28日,我館邀請10組家庭到館,共同開啟天妃宮遺址館2021年首次“一夜遇千年,夢回華夏時”奇幻之旅。下午6點整,參加此次活動的家庭匯聚一堂,大家在這個盛夏的夜晚“穿越”回古代天津,齊心協力通過一個個環節,探尋古人的生活軌跡,回溯天妃靈慈宮的前世今生。
\n當時間來到傍晚時分,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的展廳中有了新的變化:展線盡頭的古風燈籠、走廊兩側的茶幌招牌、隨處可見的古籍銅幣……徜徉在夜晚的天妃宮遺址館展廳內,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元明時期的天津市井。此時,換上漢服的“童生”們好奇的往返于各式各樣的店鋪前,學射御、猜燈謎、做油傘、賺銅幣,用闖關的方式收集一枚枚珍貴的闖關印章,完成了全部5枚闖關印章的收集任務,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消失的“天妃靈慈宮”。
\n完成了“古代市集”的挑戰后,大家進入了從前的“天妃靈慈宮”,“童生”們化身探險者,必須協力完成天妃宮文物守護者設置的“尋找藏寶圖碎片”的考驗,并在規定時間內喚醒文物守護者,找到文物埋藏線索,通過考古發掘找到文物,溝通古今,才能夠最終返回“現實”社會,結束此次 “穿越”之旅。
\n在昏暗的宮殿中,大家身著反光背心,頭戴探照燈,細心找尋隱藏在宮殿各處的“文物”拼圖碎片,拼圖重現后,大家一起根據拼圖內容找到了“隱藏”在天妃靈慈宮中的文物,并成功喚醒了文物守護者,文物守護者被大家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將最終的文物線索交給了探險者們,大家一同前往文物的最終埋藏位置進行發掘,隨著消失的文物重見天日,大家也如愿回到了現實中的天妃宮遺址館。
\n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隨著夜晚的到來,室外的暑氣也消散了不少,伴隨著徐徐吹來的微風,大家在活動結束后走出了天妃宮遺址館,回味著驚心動魄又趣味十足的“穿越”之旅的同時,欣賞著不同往日的博物館夜景。小朋友們與家長一同離館后,天妃宮遺址館又恢復了往日的靜謐與安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再次相聚,一同到天妃宮遺址館感受與眾不同的奇幻“穿越”之旅!親愛的小伙伴們,雖然時光寒來暑往,愿我們的探險之旅來日方長!
\n天妃宮又稱天妃靈慈宮,位于河東大直沽地區,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間,為元代官方所建媽祖廟之一,歷經元、明、清三代,屢有擴建及修葺。清朝末期,八國聯軍侵華時遭到破壞;1950年以后,天妃宮因年久失修,逐漸成為遺址。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市考古部門對天妃宮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出元代建筑基址和天妃宮明清大殿基址,并出土了大量金、元、明、清各時期的建筑構件和生活用品。天妃宮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層次清晰,是天津市區內堆積最厚的古代文化遺存,較好地反映了金元以來天津城市歷史文化演變發展的脈絡,是研究天津古代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極其重要的物質資料,被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認定為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
\n一建館展示,納入“國保”
\n鑒于天妃宮遺址的重要性,2002年天妃宮遺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建成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保護和展示。2006年,天妃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對天妃宮遺址采取了除霉、除菌、防潮、加固等措施,天妃宮遺址的保存狀況得到極大改善。
\n二展陳提升,煥然一新
\n2017年,為更好的保護和展示天妃宮遺址,我市撥??顚υ髑逄戾鷮m遺址博物館的館舍和展覽進行了改造和提升。2018年底,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重新開館以來,以闡釋文物價值、發揮社會功能為宗旨,圍繞天妃宮遺址扎實做好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研究、文化宣傳、文創開發等各項工作。推出了包括遺址保護、媽祖文化、大直沽歷史、漕運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主要內容的新展覽,策劃開展了“魅力運河,多彩津門”、“追溯津沽文化之源”等系列研學活動,以及“椽檐擷珍”、“云想衣裳”等以遺址出土文物或遺址相關文化元素為主題的互動體驗宣教課程,在做好遺址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館內文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傳播津沽文化、運河文化知識。目前,天妃宮遺址及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已成為市民及國內外游客溯源津沽文化、開啟“津”彩生活的重要文化陣地。
\n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隨著盛夏季節的到來,學生朋友們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暑假生活。為了讓大家有機會在假期走進博物館、走進歷史文化,度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文博”假期, 7月8日上午,我館與紅橋區丁字沽小學聯合開展文化夏令營活動,數十名師生一起到館做瓦當拓片、學考古知識、做志愿講解,在炎炎夏日享受來自博物館的別樣體驗。
在歡快的氣氛中,活動正式開始。同學們在博物館宣教老師的帶領下先后參觀了“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和最新開展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一段段簡明生動的文字介紹,一幅幅清晰鮮艷的照片圖像,一方方歷經滄桑的紅色遺跡,吸引著同學們好奇求索的目光。
參觀結束后,大家跟隨講解員老師一起學習了講解工作的基本禮儀;體驗了中國古代瓦當拓片制作的樂趣;共同觀看了“踏訪歷史的印跡——天津重要考古遺產”考古公開課視頻?;顒拥淖詈?,來自丁字沽小學的少先隊員代表為大家帶來精彩的才藝展示,此次夏令營活動圓滿結束。
\n
近年來,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在傳承天津歷史文化、開展特色研學教育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陣地作用,先后與我市多所大、中、小學校建立了合作共建關系,成為各校開展校外研學活動的首選場館。同學們與博物館宣教老師在活動中相互交流、教學相長,既豐富了同學們的假期文化生活,也為我館今后策劃開展各類特色宣教活動積累了寶貴經驗。
\n為了慶祝建黨百年華誕,傳承展示紅色記憶,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已于“七一”前夕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7月3日,來自天津市第七中學的100名在校藏族學生來到我館開展研學活動,百余名師生一起看紅色展覽、賞津沽文化、學考古知識,溯源津城歷史,共慶黨的百歲華誕。
\n在博物館宣教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先后參觀了最新開展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和“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參觀中,大家被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為天津留下的“凝固的紅色記憶”所吸引,伴隨著一段段簡明而生動的文字介紹,有的老師和同學駐足在覺悟社舊址模型前,沉浸在周恩來、鄧穎超等革命先輩青年時代的崢嶸歲月之中;有的凝視著“大沽燈塔”模型,與宣教老師交流著建國后天津市民的生活變遷。
\n在深入了解過“凝固的紅色記憶”后,大家來到多功能廳,共同觀看了“踏訪歷史的印跡——天津重要考古遺產”宣傳視頻。從距今10萬年的舊石器遺存,到近現代建筑和工業遺產,在近40分鐘的時間內,同學們跟隨天津考古人的腳步,一起探尋朝陽洞、青池、秦城、千像寺造像、十四倉、明長城、天妃宮等考古遺存,翻開塵封于歲月的歷史長卷,享受到一堂別開生面的考古公開課。
\n為慶祝建黨百年,傳承紅色記憶,在市文物局指導下,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將于6月30日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文化展廊正式開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選取我市最具代表性的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回顧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展示革命的、英雄的天津在百年黨史中印下的紅色記憶,歌頌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
\n新生與發軔
\n五四運動爆發后的天津,涌現出了一批研究新思想、接受新思潮的進步青年和先進知識分子,他們建立社團組織,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探求救國救民之路。新生社、覺悟社、女界愛國同志會、女星社……一個個愛國社團組織,將周恩來、鄧穎超、于方舟、安幸生等愛國青年匯聚到一起,猶如閃閃發光的星火,漸成燎原之勢。
\n這些為津沽大地帶來紅色啟蒙的革命者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新生社、覺悟社、女星社這些他們曾經活動過的舊址,依然宣示著百年前青年革命者的拳拳熱忱,踏訪這些凝固的紅色記憶,仿佛可以依稀看到發軔于津沽大地的革命之火。
\n
斗爭與崛起
\n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團結和領導社會各階層,開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推動革命事業繼續前進。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和進步力量展開血腥鎮壓,共產黨人被迫走上了獨立領導革命的道路。在堅持抗戰、領導革命的過程中,黨歷經磨礪,不斷壯大,成長為中國革命事業的中堅力量。
\n解放與統一
\n抗戰結束后,毛澤東主席親率代表團赴重慶就國內長久和平問題與國民黨進行談判,以示共產黨人的誠意與擔當,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然而和平僅是短暫的,不久,蔣介石公開撕毀《雙十協定》,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
\n在黨中央的正確指揮下,從1947年7月起,解放軍接連發起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n揚帆遠航
\n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新時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后,1958年5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根據毛澤東主席的創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在總路線的指導下,我國各條戰線的建設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id":5942},"id":5942,"linkAddress":"302/304/5942.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25127164675.png","updHost":"60.24.159.11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24780800000,"viewCount":77},{"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活動|端午佳節粽飄香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columnId":305,"crtHost":"60.24.159.117","crtTime":1625128078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角簟碧紗廚,揮扇消煩悶。隨著近期氣溫的逐漸升高,今年的端午佳節也如期而至。為了在節日期間與大家一起慶端午、憶起源、話民俗,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在6月14日舉辦了“端午佳節粽飄香”主題文化活動。
\n6月14日一早,來自我市各區的10余組家庭相聚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在講解員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參觀了館內“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隨后,我館宣教老師在多功能廳為大家帶來了題為“端午佳節粽飄香”的民俗文化講座,為大家詳細講述了端午節的傳說起源、民間習俗、相關詩詞和現代意義,并指導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們共同制作端午主題手抄報,在親筆記述端午節起源的同時為手抄報配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活動在一片歡笑聲中圓滿結束。
\n參加此次活動的家長朋友們表示,這次端午主題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大家了解到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等民間習俗的歷史淵源,既豐富了孩子們的民俗文化知識,又通過制作手抄報加深了孩子們對端午節起源的印象、提升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
\n\n
","id":5943},"id":5943,"linkAddress":"302/305/5943.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0701162636.png","updHost":"60.24.159.11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23745618000,"viewCount":1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公益鑒定受追捧,“VR”“AR”齊上陣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columnId":305,"crtHost":"60.24.159.117","crtTime":1625126202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6月初夏,驕陽似火,在端午“小長假”的第一天,大家是不是已經開啟休假模式了呢?今年的端午假期首日恰逢我國第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了貼合“文物映耀百年征程”活動主題,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貫徹“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提升觀眾參觀體驗”的工作宗旨,策劃上線了公益文物鑒定、線上“VR”全景展廳、“AR”互動體驗項目等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獲得了觀眾的喜愛與認同。
\n為了進一步提高市民群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文物保護氛圍,6月12日上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辦了公益性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咨詢活動。此次文物鑒定咨詢活動涉及的文物鑒定范疇包括陶瓷器、玉石器、古書畫、金屬器、雜項等多個門類,累計為市民鑒定各類文物藏品xx余件,受到了大家的廣泛好評。此類公益文物鑒定工作的開展,對提高民間文物收藏保護利用水平、提升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
\n為了進一步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的有關要求,增強展線的科技含量,為觀眾朋友創造更舒適、更具科技感的參觀體驗,我館分別與天津市超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北京紅恐龍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加緊完成了基本陳列“VR”展廳和“AR”互動體驗項目的設計制作,并于6月12日正式上線。
\n我館“VR”展廳的搭建,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在網絡上的真實呈現。觀眾可在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通過文字、圖片、三維展示等最新技術,了解在展精品文物及主要展項,用手機上的互動觸控、場景旋轉等功能,實現現場參觀的模擬效果,達到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n與“VR”展廳一同上線的,還有基于增強現實技術,以天妃宮遺址為核心打造的實景“AR”互動體驗項目,該項目以館藏文物的多元性保護利用為切入點,通過高科技手段讓天妃靈慈宮古建筑在觀眾面前“活起來”,還原天妃宮遺址考古發掘場景,向觀眾展示真實而嚴謹的古遺址保護工作現場,增強展線的歷史感和互動性。
\n如果您是文物歷史愛好者,如果您期待在博物館展廳中獲得最新科技體驗,如果您還在為如何度過一個文化氣息與科技感兼備的端午假期的話,不妨明天就出發,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來感受“VR”全景線上展廳和“AR”互動體驗項目的樂趣,在這個假期與我們一起“燃爆”初夏吧!
\n","id":5941},"id":5941,"linkAddress":"302/305/5941.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0701160551.png","updHost":"60.24.159.11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23484602000,"viewCount":74},{"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溯源城市歷史,領略直沽文化,融入津城生活 ——河東團區委組織留津外來務工人員到館參觀","columnId":305,"crtHost":"218.68.215.73","crtTime":1616550357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日前,河東區青志協和團區委工作人員與十余名留津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一起同來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參觀原創展覽、溯源津城歷史、追尋直沽記憶。
\n參觀開始后,大家很快被序廳中的巨幅 “天妃圣母” 銅質浮雕和展廳中琳瑯滿目的文物藏品所吸引。在古樸雅致的展線中,一件件或凝聚著市民美好愿景、或承載著直沽歷史記憶、或記述著繁忙漕運場景的文物展品,牽引著大家探索的目光。漫步在展廳之中,伴隨著時空推移,古代直沽百姓的生活場景仿佛觸手可及。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作為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天妃宮遺址的守護者,在展示漕運文化物質遺存、宣傳直沽民俗文化、探尋津城起源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參觀交流的過程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團區委、青志協工作人員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參觀結束后,河東團區委、青志協的工作人員對我館在參觀過程中提供的各項服務表示感謝,并表示這次參觀活動豐富了留津過年外來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來津務工人員子女對天津城市發展史的認知,更增進了大家與第二故鄉——天津之間的情感聯系,今后還將繼續組織人員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活動。
\n團區委、青志協工作人員還為外來務工家庭送上新春福字,并為孩子們購買了國學書籍;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為孩子們提供了精彩的講解等服務,鼓勵他們回到學校后繼續刻苦學習,努力實現理想,為熱愛大直沽,熱愛天津,更好地建設“金創河東,津韻家園”貢獻青春力量。
\n","id":5146},"id":5146,"linkAddress":"302/305/5146.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16550474(1).png","updHost":"218.68.216.15","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14128400000,"viewCount":192},{"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回望∣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2020年精彩掠影","columnId":305,"crtHost":"218.68.216.124","crtTime":1616400013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的一年,這一年我們經歷了太多:有疫情帶給我們的緊張;有黨中央運籌帷幄、篤定指揮帶給我們的信心;有各行各業的積極行動,都為戰勝疫情和實現社會經濟平穩發展做出努力和奉獻。文博界按照統一部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恢復開放,為民眾的精神生活獻上一道道大餐,緩解民眾因疫情帶來的不安,增強民眾戰勝疫情和實現正常生活的信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作為天津文博界的重要一員,積極謀劃,努力推進各項工作,為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應有的當擔。下面回顧一下天妃宮遺址館2020年的重要工作。
\n一、推進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的防疫和復工開館工作
\n疫情爆發后,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按照上級部署,迅速反應,于2020年1月24日至3月25日期間暫停對外開放。閉館期間,在辦公區和場館的醒目位置張貼了防疫公告、宣傳海報和橫幅標語,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中推送防疫小常識和微講座等相關信息,宣傳防疫知識,增強群眾防護意識,做好防控工作。
\n隨著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制定了分階段恢復館區對外開放工作的復工開館計劃。3月26日,先期開放博物館前廣場和園林區文化展廊部位,推出《歷史的方印——天妃宮遺址館帶您看遺址》。
\n“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上線“文物系荊楚——湖北省考古新成就”圖片展;
\n6月13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天津市主會場活動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行?;顒佑墒形幕吐糜尉峙e辦,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承辦,遺產日主題是“文物賦采全面小康”。結合遺產日系列活動,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全面恢復開放,并引進了《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這也是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自建成開放以來,首次引進的大型原創實物展覽,共展出包含各類珍貴文物在內的出土文物154件(套)。
\n為了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別策劃制作了《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圖片展,于9月初在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前廣場文化展廊部位正式開展。
\n二、宣教活動豐富多彩
\n1.社教活動持續開展。全年共舉辦各類社教活動40余場次,累計參與青少年3000余人次。其中既有“明代帆船船模制作”、“趣味模擬考古發掘體驗”等線上文博體驗活動,也有“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和“寄情中秋月明時”等主題系列活動。
\n2.巡展“七進”工作取得新進展?!队暌娮C——天津抗戰遺址》展先后到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天津覺悟社紀念館、天津市和平區耀華小學、天津市耀華中學、南開區學湖里社區等8個文博場館、學校、社區開展巡展。
\n3.微信公眾號影響力不斷擴大。利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送微信文章,全年累計推送線上宣教欄目、館情動態信息、文物故事賞析等各類公眾號文章170余篇。
\n4.館校合作共建工作取得突破。2020年12月,根據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我館與紅橋區丁字沽小學達成了館校合作共建共識,簽署了“館校攜手、共育英才”合作共建協議,搭建起了館校協同育人平臺,建立了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
\n5.社教活動獲得主管部門肯定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椽檐之韻—中國古代瓦當拓片制作體驗”項目,在天津市文物局舉辦的2020年天津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案例推介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案例”。
\n三、繼續推進在展文物定級工作。今年8月,經市文物鑒定專家組鑒定,共完成館內321件(套)在展文物的定級工作,其中一級文物1件(套),二級文物3件(套),三級文物19件(套),一般文物298件(套)。
\n四、博物館法人治理體系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n根據國家文物局《關于發布<關于推進博物館理事會建設的指導意見>及<公共博物館章程示范文本>的通知》要求,2020年12月,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成立了第一屆理事會,選舉出了理事長、理事和監事,為有效推進天妃宮遺址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n五、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加入中國博物館協會考古與遺址專業委員會
\n中國博協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是由中國博協會員群體中,50多家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團體共同發起組成的專業學術組織,為促進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n天妃宮遺址館為天津市第一座考古遺址博物館,承擔著展示考古發掘出土的天妃宮遺址與相關文物的重要職能,與專委會職能和宗旨高度契合,加入專委會有助于天妃宮遺址館的宣傳和長遠發展。
\n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新的一年,天妃宮遺址館將繼續發揮宣傳陣地的作用,努力實踐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辦好展覽,積極服務社會,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n","id":5141},"id":5141,"linkAddress":"302/305/5141.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6399985967.png","updHost":"218.68.216.12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12846800000,"viewCount":56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 走進天津耀華濱海學校","columnId":305,"crtHost":"125.36.63.234","crtTime":161594540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為進一步開展好博物館“巡展七進”工作,讓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之余學習歷史知識、了解抗戰艱辛,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繼續開展“送展覽進校園”活動,于12月4日走進天津耀華濱海學校,將《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以臨展的方式呈現在師生面前。
\n展覽分“鐵蹄踐踏”、“救亡圖存”、“抗戰烽火”、“抗日名將與天津”四個單元,選取我市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見證了抗戰重要歷史事件、節點的遺址近40處,分別通過對“抗戰遺址”歷史樣貌、抗戰記憶、相關人物的回顧與介紹,再現了抗日戰爭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里發生在天津的歷史事件,用遺跡回溯歷史,用記憶講述抗戰時期的天津故事。
\n\n
開展首日,天津耀華濱海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井然有序的參觀了“御侮見證”圖片展。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講解和引導下,同學們帶著對歷史知識的渴求,跟隨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共同回顧了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天津的艱辛往事;老師們也不時駐足展板前,品讀歷史,追思先烈。
\n《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是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以展示天津地區抗日戰爭時期歷史遺存、助力合作單位開展“四史”教育的專題性展覽。除在天妃宮遺址館文化展廊展出外,還相繼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三條石歷史博物館、覺悟社紀念館、耀華小學、文昌宮民族小學進行了巡展,獲得了觀眾和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id":5127},"id":5127,"linkAddress":"302/305/512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5469488.png","updHost":"125.36.63.6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7220000000,"viewCount":41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天妃宮遺址館舉辦“魅力運河·多彩津門”運河文化傳播主題活動","columnId":305,"crtHost":"125.36.63.234","crtTime":1615945232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大運河歷史悠久,承載的文化輝煌燦爛,見證了諸多王朝的興衰交替,是世界文化遺產。在促進南北方文化交流、經濟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河段在發揮航運作用,有的河段建成了文化公園,是城市歷史的窗口,是人們休息旅游的好去處。天津是南、北運河的交匯地,是京杭大運河至關重要的一段,北接通州,是南方物資抵達京師前的最后一站。為了宣傳運河文化,增強青少年對于運河的認識和保護意識,11月29日,天妃宮遺址館舉辦了“魅力運河·多彩津門”運河文化傳播主題活動。此次活動,邀請了10組家庭參加。
\n參加活動的家庭首先參觀了展廳基本陳列《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通過觀展,家長和小朋友們對天津大直沽和海上漕運的歷史有了更多的認識,對展廳里的張灣沉船有了直觀的感受。
\n在多功能廳,工作人員給10組家庭做了《大運河天津段與張灣沉船》課程講座。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講述了京杭大運河的輝煌歷史、燦爛文化和大運河北辰張灣沉船考古發掘過程,以及一些隨沉船出土的文物。
\n大運河燦爛的歷史和張灣沉船的考古發掘,引起了小朋友們的極大興趣,并將這種興趣應用于制作帆船拼圖。小朋友們認真觀看老師的示范,細心觀察帆船的船身、帆、桅桿等不同的組成部分,經過不斷的嘗試,在老師的指導和家長的幫助下,最終拼湊成一艘完整的帆船。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們感受到了動手和創作的樂趣。
\n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珍貴的遺產。保護好大運河是既是青少年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一直在參與大運河的保護事業,并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今后我們將繼續踐行文化遺產保護的使命,積極宣傳運河文化,為增強全社會的運河保護意識不懈努力。
","id":5126},"id":5126,"linkAddress":"302/305/5126.html","museumCode":"tjwbzx","updHost":"125.36.63.23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6453200000,"viewCount":185},{"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 巡展|《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 走進天津市文昌宮小學","columnId":305,"crtHost":"125.36.63.234","crtTime":1615944873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圖片展,已先后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三條石歷史博物館、覺悟社紀念館及天津市耀華小學展出,受到市民及師生的廣泛關注,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n為做好“七進”工作,助力學校開展“四史”教育,弘揚抗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本次展覽于11月24日走進天津市文昌宮小學,向師生們展示我市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見證了抗戰重要歷史事件的遺存。學生們通過展覽將了解在抗日戰爭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中發生在天津的歷史事件,進一步激發勿忘國恥、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奮斗精神。
\n將展覽送進學校,是天妃宮遺址館送展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我館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推進巡展工作進校園,開展好四史教育,通過展覽增強師生的愛國情懷。
","id":5125},"id":5125,"linkAddress":"302/305/5125.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4959719.png","updHost":"125.36.63.23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6268073000,"viewCount":219},{"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風正帆懸過直沽” 一樓展廳基本陳列即將復展","columnId":304,"crtHost":"125.36.63.234","crtTime":1615944668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隨著“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撤展,天妃宮遺址館 “風正帆懸過直沽” 一樓展廳基本陳列正在抓緊布展。經過工作人員的連續施工,布展主體工作已經完成,展覽將于11月17日正式與觀眾朋友們見面。
\n天妃宮遺址館位于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51號,為天津市第一座考古遺址博物館,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媽祖文化遺址博物館。其建館緣于大直沽天妃宮遺址的考古發掘和保護。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市考古部門因大直沽平房改造工程對天妃宮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出元代建筑基址和天妃宮明清大殿基址,出土了大量金、元、明、清各時期的建筑構件和生活用品。天妃宮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層次清晰,是天津市區堆積最厚的古代文化遺存,較好地反映了金元以來天津城市歷史文化演變發展的脈絡,是研究天津古代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極其重要的物質資料。經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論證認定,大直沽為天津市城市的原生點,天妃宮遺址則是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2002年天妃宮遺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建成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保護和展示。2006年天妃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2月23日,天妃宮遺址館完成提升改造并重新對外開放。
\n天妃宮遺址館大廳陳列有主題為“風正帆懸過直沽”的大型展覽,分設“考古天妃宮”、“天妃與天津”兩部分展廳,一樓展廳展出的正是“考古天妃宮”。展覽以實物、浮雕、場景、圖片、壁畫、蠟像、文獻資料等內容,重點展示了天妃宮遺址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重要成果,突出表現了大直沽及天妃宮遺址在天津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歷史地位,以及天妃宮遺址在體現天津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歷史見證和重要作用,再現了天妃宮遺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天津城市近千年的發展歷史。展廳還展出了2012年考古發掘出的反映元明時期天津漕運文化的張灣二號明代沉船等300余件文物,是張灣明代沉船發掘并保護處理后的首次展出。為了增強展示效果,展覽還增添了模擬考古展區、智能講解等內容,并通過動畫、多功能互動屏等最新科技相結合的方式,對天妃宮遺址進行全方位展示和詮釋。
\n天妃宮遺址館是了解天津悠久歷史、呈現天津深厚文化底蘊,講好天津故事的重要文化陣地和窗口。一樓展覽的恢復對熱愛天津文化,喜歡大直沽歷史的觀眾是一個福音,屆時歡迎觀眾朋友來館參觀,感受大直沽文化的獨特魅力。
\n","id":5124},"id":5124,"linkAddress":"302/304/5124.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4636120.png","updHost":"125.36.63.23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5312180000,"viewCount":422},{"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 文物展”將閉展","columnId":304,"crtHost":"221.198.104.170","crtTime":161594438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為滿足觀眾朋友們對優質展覽的需求,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于6月13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引進“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特展,出土自朝陽北塔的150余件(套)珍貴文物集中亮相,為觀眾朋友奉獻了一道文化大餐。展覽獲得了我市各類媒體、文博學者和廣大市民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n“龍城瑰寶”特展是天妃宮遺址館自2002年建館以來,第一個從外省市引入的包含珍貴文物在內的特展,開展初期便贏得了眾多天津市民的喜愛。鎏金銀塔、金銀經塔、瑪瑙舍利罐......無論是花甲古稀之年的老人,還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都可以在展線中找到各自喜愛的文物。
\n截止目前,“龍城瑰寶們”已經在天津陪伴了我們近5個月的時光。隨著閉展日期的臨近,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于11月9日起有序開始一層展廳“龍城瑰寶”特展文物的撤展及“風正帆懸過直沽”基本陳列的展線恢復工作。11月9日至16日期間,天妃宮遺址館一層展廳將暫閉,二層展廳及文化展廊正常開放(每周一正常閉館),屆時請觀眾朋友們妥善安排參觀路線及時間。
\n精美的展覽須匹配精彩的宣講,天妃宮遺址館充分利用展覽資源,在展期內集中發布了30余篇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微信推送稿件,為觀眾朋友深入了解展覽及展覽后的歷史背景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我館還結合展覽開展了“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文博達人邂逅歷史、北塔巧遇陽光少年”等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社教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截止目前,“龍城瑰寶”特展共吸引一萬余人參觀。觀眾留言500多條。
\n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盡管“龍城瑰寶”特展的閉展日期應觀眾要求從原定的10月20日延期至11月8日,但小編看著展廳中即將回家的“龍城瑰寶”,心中和各位觀眾朋友一樣舍不得他們離開。我們會將這份不舍轉化為砥礪奮進的動力,不斷提升策展能力與水平,在今后為觀眾呈現更多精彩的展覽!
","id":5123},"id":5123,"linkAddress":"302/304/5123.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4365017.png","updHost":"125.36.63.6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4800860000,"viewCount":356},{"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將撤展","columnId":304,"crtHost":"221.198.104.170","crtTime":1615943669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自6月13日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以來,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觀。還記得開展時人潮涌動,熙熙攘攘,如今古樸寧靜的展線前仍然有很多觀眾駐足觀看。“龍城瑰寶”展以其高規格的上展文物、多種質地的精美展品、多舛滄桑的文物故事,吸引著全國各地文博愛好者關注的目光。觀眾朋友們通過與這些文物“面對面”“零距離”感受其所蘊藏的文化與精神。
\n“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將于11月9日撤展,目前距撤展還有最后一周的時間,沒看展的小伙伴,抓緊時間了。本展覽展期將近5個月,通過觀展,觀眾朋友不僅領略了朝陽北塔出土的珍貴文化瑰寶帶來的視覺沖擊與震撼,也了解了古代文化在朝陽這片土地上曾經創造的輝煌。
\n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在“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撤展后恢復原來的基本陳列——“風正帆懸過直沽”。今后我們會適時推出更多優秀的展覽,以饗觀眾。本館期待您的到來!
\n\n
\n
","id":5122},"id":5122,"linkAddress":"302/304/5122.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3646867.png","updHost":"221.198.104.170","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4109660000,"viewCount":298},{"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在紅橋區巡回展出","columnId":305,"crtHost":"221.198.104.170","crtTime":161578857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articleKeyword":"巡展","content":"
為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重要時間節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了“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專題圖片展。展覽圖文并茂地將抗戰時期發生在天津地區的歷史畫面還原在大家面前,日軍鐵蹄的踐踏,日偽企業的掠奪,先進學生的嘗試,中國共產黨抗日的堅守,歷史留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建筑,更是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一幕幕感人的場景,一段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為了在國慶、中秋假期中為市民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服務,我館秉承“優質特展走出去”的服務理念,與紅橋區文物保護中心合作,于9月30日將“御侮見證”圖片展送至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展出;10月9日起該展覽轉至天津市三條石歷史博物館展出;10月20日該展覽將轉至天津覺悟社紀念館展出。
\n“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展出
\n展覽分“鐵蹄踐踏”、“救亡圖存”、“抗戰烽火”、“抗日名將與天津”四個單元,選取我市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見證了抗戰重要歷史事件、節點的遺址39處,通過對“抗戰遺址”歷史樣貌、抗戰記憶、相關人物的回顧與介紹,生動再現了在抗日戰爭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中,發生在天津的歷史圖景。
\n“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在天津市三條石歷史博物館展出
\n此次巡展,是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響應市委宣傳部和市文旅局有關博物館“七進”工作部署,與兄弟文博場館及其他社會單位共享優質展覽資源的一次有效嘗試。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御侮見證”圖片展的巡展活動,還原天津地區在抗日戰爭時期經歷的艱辛歲月,與市民群眾一同回溯歷史、展望未來。
\n截至目前,“御侮見證”圖片展在巡展過程中已吸引大量觀眾參觀。下一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加速推進巡展工作進程,展覽預計于11月初到天津市耀華小學展出,在助力學校、社區開展好“四史”教育的同時,用巡展的方式培育市民的愛國情懷,增強愛國熱忱。
\n對展覽有需求的單位可與我館聯系,聯系人:郭男平,電話:13012294316。
","id":5119},"id":5119,"linkAddress":"302/305/5119.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788537618.png","updHost":"221.198.104.170","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2896400000,"viewCount":315},{"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代鈞窯瓷碗","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449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斂口,弧腹,近口處微收,天青色釉,釉面瑩潤,器型規整,紫紅色窯變。鈞瓷作為中國傳統瓷文化正宗,歷史悠久的風格傳承至今。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其出品的瓷器不定性,開創了我國窯變釉瓷器的先河。
","id":3290},"id":3290,"linkAddress":"302/306/329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403(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449000,"viewCount":627},{"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明代八角形青釉碟","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36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天津北辰區張灣明代沉船遺址出土,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藏。形狀為等邊八角形,淺腹,通體施青釉,平底和腹部均有花卉圖案。白色部分為文物保護技術人員用石灰修補而成。
","id":3289},"id":3289,"linkAddress":"302/306/3289.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323(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364000,"viewCount":55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代青釉高足杯","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30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通體施青釉,上為碗形,口微撇;下有中空高足,上小下大,在形體設計上起到了均衡協調的作用,減弱了頭重足輕的感覺。元代高足杯俗稱“馬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n","id":3288},"id":3288,"linkAddress":"302/306/3288.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240(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304000,"viewCount":58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脊獸","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230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
脊獸作為宮殿類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構件,通常放置于屋脊上,因為造型獨特,常被看作“辟邪之物”,帶有神秘色彩。中國民間俗語有“五脊六獸”一詞,取其脊獸之神態,形容百無聊賴,忐忑不安的意思。這些脊獸并不是隨意裝飾的,而是有著嚴格的等級界限。其數目多少代表了宮殿等級的高低。天妃宮遺址出土了包括鴟吻在內的六樣瓦獸,符合其官廟地位,與“五脊六獸”一詞極為相符。
","id":3287},"id":3287,"linkAddress":"302/306/328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168(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230000,"viewCount":59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代磁州窯龍鳳紋瓷罐","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146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瓷罐外壁通體白地黑褐色紋飾。肩部繪菊紋,以網格紋填充間隙;肩以下至足部繪龍鳳紋,以云形紋填充間隙。
\n元代磁州窯的工匠們常以龍鳳為紋飾,體現了當時人民對吉祥如意生活的熱切期待與追求。
","id":3286},"id":3286,"linkAddress":"302/306/3286.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098(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146000,"viewCount":272},{"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張灣2號沉船","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033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2012年4月,在北辰區張灣村北運河的整治清淤中發現了沉船遺址。2號沉船發現于1號沉船南側約20米處,結構保存較好,僅兩側舷板有損壞。船體木質堅硬、紋理清晰,呈東西向覆扣在北運河河道上,全長約12.66、船底部最寬處達2.2米,船尾略寬于船頭,整體形狀為齊頭、齊尾、平底,據船底縱向規律分布的九排鐵質船釘推測,2號沉船應存在8個船艙。該船修補痕跡明顯,在船底扳之間的縫隙處多用類似白灰的防水涂料填補,較大的縫隙則是先用碎瓷片填充,再用白灰涂補。在船體四周散落有大量各種形態的船釘,也見有瓷碗、陶罐、韓瓶、青磚、銅錢、骨簪、竹繩、麻繩及獸骨等遺物。
","id":3285},"id":3285,"linkAddress":"302/306/3285.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1969(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033000,"viewCount":288},{"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明清天妃宮博物館舉行暑期“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培訓活動","columnId":305,"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1760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為了讓更多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了解文化遺產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明清天妃宮博物館開展了兩期“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培訓活動。
\n首先博物館宣教人員介紹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和本次培訓活動的流程,帶領同學們參觀博物館,了解運河文化、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及《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該展覽是我館從遼寧朝陽北塔博物館引進的重要臨展,此次活動同學們講解的文物故事均源于這一展覽。參觀結束后,宣教人員根據學員們的年齡段分發相應的講解詞,通過輔導讓同學們掌握文物的基本情況及其背后蘊含的文化知識。在對講解詞基本熟悉后,走進展館對照文物進行實地講解,由宣教人員對同學們進行基礎發聲和講解禮儀方面的一對一訓練和糾正。
\n通過此次“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培訓活動,同學們了解了天妃宮遺址和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的相關知識,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學習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志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用學習充實自我,用行動回報社會。今后我館將長期舉辦此類活動,培養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隊伍,以此為“七進”載體,不斷開展傳統文化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校園、進軍營、進網絡活動。
\n《重修敕建靈慈宮天妃碑記》為明代任天祚所撰。碑文記載了明代朝廷重新修建大直沽天妃宮的經過。
","id":2038},"id":2038,"linkAddress":"302/306/2038.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1848(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596265273000,"viewCount":248},{"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臨展特展)","columnId":304,"crtHost":"218.67.216.29","crtTime":160569073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類型:特展
\n展期:2020.6.13-2020.10.20
\n簡介:這是一座飽經滄桑的古城,這是一方非同尋常的寶塔,這是一段神秘多舛的歲月。歷經三燕、北魏、隋、唐、遼五個朝代,跨越近800年的歷史光陰,朝陽北塔像矗立在“龍城”之上的巨人,飽經歲月風霜,卻始終屹立不倒。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此次與朝陽市北塔博物館合作,引入包含鎏金銀塔、金銀經塔在內的總計150余件/套出土自朝陽北塔的珍貴文物,通過“朝陽北塔的歷史變遷”和“朝陽北塔考古出土文物”兩個單元,系統展示朝陽北塔“五世同體”的厚重歷史底蘊,用金屬、玉石、玻璃、磚瓦等質地各不相同的文物描繪“龍城”數百年間的滄桑巨變。我們希望通過引進這一展覽,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佛教文化在朝陽這片土地上曾經創造的輝煌,領略朝陽北塔出土珍貴文化瑰寶帶來的視覺沖擊與震撼。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為迎接“六一”國際兒童節的到來,開展了以“我心中的天妃宮”為主題的畫筆活動,天妃宮博物館提供畫紙、畫板,讓孩子們繪制自己心中的天妃宮和媽祖的形象。由于我館尚未開放館內區域,孩子們首先通過線上參觀了解天妃宮的大體形制,感受媽祖的生平事跡,然后通過畫筆表現出來。通過開展此次畫筆活動,小朋友們既發揮了自己的繪畫特長,又對天妃宮和媽祖的相關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會在今后的日子里,發揮我館優勢,開展更多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期待下次與大家見面!
\n傳國玉璽、翡翠玉白菜……當這些頻繁出現在《盜墓筆記》等熱播考古題材影視劇中的“明星文物”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學生朋友可以在自家體驗文物考古工作的趣味與艱辛,充滿神秘色彩的考古發掘工作會與創造力和活力兼備的學生們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n我館于“5·18”前夕舉辦的趣味模擬考古體驗活動給出了答案。Max小朋友在模擬考古發掘中不驕不躁,主動思考發掘受阻的原因,在處理“文物”細節部位時采取不同工具,保證了模擬考古發掘的成功。王心悅同學發揮女孩心靈手巧的特點,在“文物”被完全揭露以后用軟刷反復清理文物上殘留的“沙土”,最終將“玉璽”的全貌完美呈現出來。
\n類型:圖片展
\n展期:2020.5.18-2020.9.2
\n簡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博物館在微博上發起了“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接龍活動,在聲援疫情阻擊戰的同時用文物傳達對湖北同胞的敬意與支持。為充分展示疫情爆發前湖北文物工作者在考古工作戰線上取得的累累碩果,為公眾解讀湖北省近些年重要的考古發現,讓天津市民近距離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我館積極與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所)聯系,在“5·18國際博物館日”這一特殊時間節點引進《文物系荊楚——湖北省考古新成就》特展。特展于5月18日至9月2日期間在館內文化展廊展出,將荊楚大地上“三苗與南土”的故事用專業而優美的筆觸和細膩精美的考古圖片娓娓道來。
\n我國造船業歷史悠久,在元明時期達到頂峰,沿海及內河航運中均有沉船發現。2012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北辰區張灣北運河的整治清淤中發現了明代時期沉船3艘,其中2號沉船保存較為完好,修復后作為我館展出體量最大、保存相對完整的運河出土文物與觀眾見面。
\n為了讓廣大青少年更多的了解帆船的相關知識,感受古代漕糧運輸的艱辛,我館舉行了明代帆船船模制作活動,對照圖紙用鉛筆將拼圖板上的部件編號。編號后將零件依次拆下,按順序擺放整齊。然后按照圖紙所示將零件進行船幫的拼接、固定大帆布和小帆布;最后帆布完成后,我們模型的制作就完成了。
\n類型:圖片展
\n展期:2020.3.26-2020.5.17
\n簡介: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一個個或如恒星燭照千年、或似流星一閃即逝的文化族群,為我們留下了璨若繁星的豐厚文化遺產。1961年至今,國家文物局在全國范圍內選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保護單位,報國務院核定后公布了8批(共50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我國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打下了堅實基礎。
\n天妃宮遺址作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欄目中將以普及知識為目標,以遺址保護為視角,帶您線上走訪我國30個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文化遺存,探索它們在歷史進程中或獨一無二、或聞名遐邇的文化特色。希望能夠讓大家在了解我國珍貴古代文化遺存的同時,在不久的將來到全國各地文化遺址上進行實地走訪,探尋更多被掩埋在時間和塵土下的歷史奧秘。
\n\n
類型:基本陳列
\n展期:常設展覽
\n簡介:天津,作為河、海交匯樞紐和首都的海上門戶,具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早在元代,天津(時稱直沽)就已經成為國內海上漕運的終點和經海路通往東北亞,尤其是高麗的起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行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在此期間,著名的海洋文化——天妃信仰,跟隨“連檣集萬艘”的海船涌入津門,在大、小直沽等處落地生根。經過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的不斷演變、積淀,媽祖崇拜最終成為天津海洋文化的最顯著標志。
\n作為天妃信仰登陸進門后最初落腳地的大直沽,是元代海上漕運的北方管理中心,其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早于天津城的興建,由此形成了“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衛”的歷史格局和深厚的人文傳統。“直沽”一名至今都被民間視為天津的別稱。
\n展覽分設《考古天妃宮》、《天妃與天津》兩部分展廳。展覽以實物、浮雕、場景、圖片、壁畫、蠟像、文獻資料等內容,重點展示了天妃宮遺址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重要成果,突出表現了大直沽及天妃宮遺址在天津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歷史地位,以及天妃宮遺址在體現天津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歷史見證和重要作用,再現了天妃宮遺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天津城市近千年的發展歷史。
\n交通指南
\n1、大直沽三號路站
\n665、673、860、608、642、668、678、92
\n2、河東體育場站
\n185、621、643、656、676、806、856、905
\n3、田莊站
\n840 、760
\n4、小劉莊站
\n97、186
\n5、地鐵
\n5、9號線直沽站
\n","id":1474},"id":1474,"linkAddress":"302/303/1474.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5688049.png","updHost":"218.67.216.2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571896494000,"viewCount":751},{"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參觀須知","columnId":303,"crtHost":"218.67.216.29","crtTime":160568833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n
1、周二至周日9:00—16:30開放(16:30停止入館);
\n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n2、觀眾請經票務預約或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到館掃“津門戰疫”碼后到票務中心經驗證、換票、測溫、安檢入館參觀;
\n3、博物館實行預約制,總量控制的限流措施,共分4個時段(9:00-11:00、11:00-12:30,12:30—14:30、14:30-16:30)每時段入館人數控制在200人以內;
\n4、本館提供如下服務項目:咨詢、語音導覽、雨傘、輪椅和常備急救藥品等。
\n1、參觀前,請仔細閱讀觀眾須知和注意事項;
\n2、觀眾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自覺維護遺址本體和文物展品安全;
\n3、觀眾須提高自身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未成年人參觀須由家長帶領;老年觀眾、行動不便者及身患疾病的觀眾參觀須由親友陪同;
\n4、入館須衣著整齊,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內;
\n5、入館后請到存包處存包,請勿將包帶人展廳,禁止攜帶危險、易燃易爆品及寵物入館;
\n6、請勿大聲喧嘩,嚴禁吸煙;建議將您的手機調到關閉或震動狀態,以免影響他人參觀;
\n7、請勿在博物館內出現攀爬、躺臥、追打、跨越護欄等不文明行為;請勿觸摸、損壞博物館內的展品和公共設施,凡對本遺址及博物館內的公共設施及文物展品造成損害的應照價賠償并承擔相應責任;
\n8、如遇觀眾高峰期或緊急情況,請聽從工作人員安排、有序進場、退場;
\n9、館內禁止使用閃光燈、三腳架等拍照錄像設備;
\n10、禁止在館內倒賣傳播反動淫穢書刊、畫冊、圖片、音像磁帶、嚴禁賭博、聚集搞封建迷信等活動。
\n1、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實行免費參觀制度。
\n2、您可通過關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進行網上預約參觀門票。
\n3、網上預約請注意使用真實姓名、聯系方式、身份證件(二代身份證、護照、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軍官證、士兵證)號碼等信息進行預約,每個證件號每天只能預約1次。預約編碼當天有效,過期作廢。如發生身份證消磁或者持身份證以外證件(如:護照、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軍官證、士兵證、戶口本等)入館等特殊情況,可憑預約記錄檢票,安檢合格后入館參觀。參觀當天憑預約時使用的有效身份證件驗證入館參觀,一人一證,身高1.3米(含)以下兒童憑預約填報信息,直接與家長一同入館。
\n電話:022-24313183 022-24126989
\n地址: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51號
\n郵編:300170
\n館校合作
\n近年來,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積極探索館校合作長效機制,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n共育英才
\n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與河東區六緯路小學簽訂共建協議,雙方將以共建為契機,共同開展參觀展覽、舉辦講座、文化宣講、流動展覽、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搭建館校協同育人平臺,建立教育基地良好穩定長效運行機制。本著資源共享、互相協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雙方優勢,立足美育與德育相結合,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們通過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n\n
\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為了在重陽佳節將愛與溫情傳遞給老年朋友們,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于10月4日(農歷九月初九)開展了“愛在重陽”主題線上文化活動。邀請小朋友們在重陽節期間為老年朋友們送上節日祝福。小朋友們或發揮靈巧的構思居家手工制作“紙杯畫”工藝品,或吟詩誦詞,用美麗的圖案的吉祥的寓意和溫暖的話語在重陽佳節表達對老年朋友們健康快樂、福壽綿長的美好祝愿。
\n\n
\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重陽節
\n今天是重陽節,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九九重陽日,濃濃敬老情。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辦制作紙杯畫活動慶祝重陽節,以此表達對老人的節日祝福。我館還制作了“愛在重陽”微視頻節目,以此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營造敬老孝老的社會氛圍。
\n紙杯畫的具體制作步驟:
\n1準備好所有配件,將紙杯剪成兩半,用雙面膠粘在底板左下角。
\n2比量一下合適的長度開始做花瓣,對折彩色紙條粘一圈花瓣,中間再粘上星星裝飾。
\n3同樣方法再做出另一朵花,撕開背膠粘貼重陽主題文字,紙杯畫就完成了。
\n視頻展示
\n\n
精彩視頻一
\n\n
精彩視頻二
\n\n
精彩視頻三
\n\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id":8074},"id":8074,"linkAddress":"302/305/8074.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1011102614.jpg","updHost":"117.15.85.135,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64871205000,"viewCount":4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國風”襲來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國風手繪展上新","columnId":305,"crtHost":"117.15.85.135,120.92.71.182","crtTime":166545478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近日,伴隨著連綿不斷的秋雨,津城秋意漸濃。為了滿足大家在閉館期間線上觀看特色展覽的文化需求,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加速智慧化博物館建設,在原有“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手繪國風展第一部分的基礎上,于國慶節期間又上新了第二部分。
\n觀眾朋友們除了打開本文首圖后識別圖中二維碼的方式外,還可以在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中點擊“天妃宮館”后,選擇菜單最下方的“云觀展”進入展覽;點擊頁面右上方音符標志左側“去二層”選項,即可進入展覽的第二部分,通過“天妃與天津”的介紹了解“媽祖”林默的生平事跡,以及媽祖到天妃、天妃到天后封號的歷史沿革。
\n除了“媽祖與天津”的故事外,展覽還較為系統的介紹了館藏一級文物張灣明代二號沉船的保護發掘情況,以及近代以來直沽地區百姓生活的變遷史。觀看線上手繪條漫國風展時,您可以進入展覽頁面,左右滑動屏幕查看不同展覽場景,點擊相關熱點區域可以查看相關詳細介紹,左滑屏幕即可將整個展覽一覽無余。展廳內的眾多元素按鈕都可點擊進入,并彈出相關介紹。國風手繪風格,輔以輕松愉快的背景音樂,動畫效果連貫流暢,中國風與科技感兼備,讓您在國風手繪的畫軸中感受天妃宮遺址館的魅力!
\n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今天是新中國的第73個國慶節,在這舉國同慶的日子里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博物館里慶國慶”主題活動,組織青少年在線觀看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增強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在家制作國慶主題的賀卡為祖國慶生,并錄制視頻,喜迎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
\n\n
卡片制作方法
\n1.準備好所有配件,將各部分依次從底卡拆下。
\n2.在卡片背面貼上雙面膠,粘在底卡合適的位置。
\n3.粘貼文字時建議先預設各自位置以防貼歪。
\n4.將兩個褐色卡片交叉作為底座,放上貼好的成品完成。
\n\n
制作賀卡的部分
\n精彩視頻
\n精彩視頻一
\n\n
精彩視頻二
\n\n
精彩視頻三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活動預告
\n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尊老敬老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我們的祖輩、父輩在子女成家立業后,依然是家庭的精神支柱,養老孝老是年輕人的應有之義。
\n今年的重陽節恰處國慶期間,兩節雙至,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辦活動慶重陽,邀請青少年為爺爺奶奶制作紙杯畫,傳遞節日祝福,并制作“愛在重陽”微視頻節目,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n具體活動安排:
\n活動時間:10月4日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錄制的視頻(我館將提前把活動物料寄給參與者)。
\n活動人數:20人
\n年齡要求:6—12歲
\n報名方式:022-24313183
\n\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n
十一前夕,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積極踐行“走出去”的送展模式,進一步扎實開展本單位的巡展“七進”工作。為了喜迎國慶節的到來,讓更多市民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9月22日,我單位應邀將“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送至河北區望海樓街昆云里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鮮活的圖片資料,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開展首日,社區居民來到寬敞明亮的臨時展廳,不時駐足在展牌前,凝神注視著天津南開學校、國民飯店、吉鴻昌舊居等一個個天津市民耳熟能詳的革命遺跡。大家認為,在國慶節前夕觀看“凝固的紅色記憶圖片展”,既加深了對天津紅色革命遺址遺跡的認知,又激發了愛國情懷,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觀展活動。
\n今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繼續面向全市社區居民推出 “點單式”送展服務。截至9月,我單位相繼為市內各街道社區、學校送展10余次,弘揚了革命文化,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
新中國的第73個國慶節即將到來,在這舉國同慶的節日里,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開展“博物館里慶國慶”主題活動。通過組織青少年在線觀看“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緬懷那段不朽的革命歲月,增強青少年的愛黨愛國之情。制作國慶主題的賀卡,表達對黨和祖國的祝福,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n具體活動安排:
\n活動時間:10月1日通過公眾號推送活動視頻(我館將提前將活動物料寄給參與者)。
\n活動人數:20人
\n年齡要求:6—12歲
\n報名電話:022-24313183
\n加入我們,一起用實際行動為祖國慶生吧!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7月29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與河東團區委共同舉辦的“紅領巾直沽文化尋根夏令營”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營,開營儀式上,少先隊員代表為出席此次開營式的領導老師們佩戴紅領巾,領導老師們也為少先隊員們佩戴校外活動專屬的特色徽章。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唐鳳紅對河東團區委領導、大隊輔導員、少先隊員代表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強調: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作為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天妃宮遺址的守護者和宣傳者、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感受直沽地區多元深厚歷史底蘊、尋覓文化根脈的最佳文博場館。多年來,博物館致力于推進與河東團區委、區教育局以及各學校間的合作共建工作,在為屬地中小學校少先隊、共青團開展主題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和文化氛圍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n伴隨著鮮紅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旗和澎湃嘹亮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此次夏令營活動正式開始。團區委領導為少先隊員代表授營旗、大隊輔導員老師宣讀營規,少先隊員代表表態發言、校外輔導員寄語獻詞……在緊湊而連貫的開營式環節過后,莊重而期待的眼神浮現在每一名少先隊員的稚嫩的臉上。
\n隨后,大家來到多功能廳,在博物館宣教老師的帶領下,開展“椽檐之韻——中國古代瓦當拓片體驗”活動,學習聆聽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知識,親手制作紋樣各異的瓦當拓片,體驗動手的樂趣。
\n活動的最后,少先隊員們參觀了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在展覽中,大家既可以看到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天妃宮遺址;可以看到古代“天妃靈慈宮”大殿頂上活潑靈動的五脊六獸;可以看到“洛陽鏟”等各樣形式的考古工具;也可以看到近代直沽先民抗擊侵略,“保衛鄉閭”英勇事跡的見證。在炎炎夏日中,大家在博物館中度過了一段與眾不同的文化時光,此次夏令營開營儀式也取得了圓滿成功。
\n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7月8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聯合甘肅省博物館等五家文博場館共同舉辦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正式閉展。當日,來自甘肅省文博界的同仁一行來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在聯合做好“彩韻陶魂”展閉展工作的同時,就推動天津、甘肅兩地文物工作者互學互鑒,進一步開展好津隴兩地文物交流工作進行座談交流。
\n座談會上,來自甘肅省博物館、蘭州市博物館的同仁高度稱贊了此次由津隴兩地六家博物館共同策劃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取得的社會效益,表示“彩韻陶魂”展以彩陶為媒介,為天津、甘肅在今后開展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統的文博業務和人才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唐鳳紅對甘肅省文博界同仁的到來表示歡迎,并表示:希望以“彩韻陶魂”展的合作為契機與起點,從文物保護、合作辦展、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推動兩地文物工作交流。
\n此次“彩韻陶魂”展受到了觀眾朋友們的廣泛的關注與青睞,在近9個月的展期中,共吸引天津乃至全國各地的觀眾到館參觀,參觀量超11000人次。其中,我館與甘肅省博物館聯合開展的“甘博驛”郵寄主題文化活動作為最受歡迎的展覽配套活動,累計發放免費明信片和郵票近5000張。
\n在其中,更有來自臺灣地區的同胞,在父親節期間通過“甘博驛”向遠在臺北市的親人送去節日的問候。一行行飽含思念的文字、一張張獨具特色的明信片,將觀眾朋友們對親朋好友的祝福寄向遠方。此外,還有很多熱心觀眾在留言簿上寫下了他們觀展后的感受,表達了他們對彩陶展的認可與期許。
\n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渤海之濱,孕育誕生了多元交融的津沽文化;甘肅位于黃河中上游,在華夏文明起源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豐富多彩的甘肅歷史文化在助推華夏文明起源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例證。推進天津、甘肅兩地考古文物工作交流互鑒及文物展示宣傳,既有助于學習甘肅在文物科學性保護和多元化利用方面的有效經驗,也可以將天津多元包容“海與河”的文化特色帶到甘肅。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強與甘肅省文博場館的交流合作,通過精品文物的兩地交流完成成果轉化,為津隴兩地百姓帶來更多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圍的文物展覽與活動。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親愛的觀眾朋友們:
\n“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自2021年10月開展以來,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和歡迎。按照計劃,該展覽將于近期閉展,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于7月8日(周五)起有序開展二層展廳“彩韻陶魂”展文物的撤展、清點及“風正帆懸過直沽”基本陳列的展線恢復工作。
\n7月8日至10日期間,天妃宮遺址館二層展廳將暫閉(一層展廳及文化展廊正常開放,觀眾可從序廳直接到一層展廳觀展),屆時請觀眾朋友們妥善安排參觀路線及時間。由此給您帶來的不變,敬請諒解。
\n特此公告。
\n\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id":7790},"id":7790,"linkAddress":"302/304/779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0707093316.png","updHost":"218.69.159.215,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57098360000,"viewCount":45},{"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文遺云工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彩陶修復”活動","columnId":305,"crtHost":"60.24.150.8,120.92.71.182","crtTime":165517290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說起彩陶,你會聯想到什么?小口尖底瓶的獨特造型?人面魚紋盆的精美紋飾?彩陶是一種將礦物質顏料涂在陶坯上,經過焙燒而成的帶有紋彩的陶器,彩陶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史前先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中,以大地灣為代表的我國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產出第一批彩陶,優美的造型、繽紛的色彩、絢麗的圖案融匯一體,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之一。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目前正在展出的臨時展覽《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引進了50余件出土自甘肅省不同地區的彩陶,從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文化到距今3000年的沙井文化,時間跨度上長達5000余年。這些文物精品不僅充分展示了甘肅省悠久燦爛的彩陶文明史,更是中國考古學自誕生以來走過的百年艱辛歷程的閃亮注腳。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推出線上的陶器修復活動,幫助青少年觀眾領略彩陶藝術的獨特魅力。
\n\n
將活動具體流程記錄如下:
\n第一步:準備修復用具
\n手套、文物固定膠帶、手工酒精膠、文物修復石膏、文物修補刀、砂紙。
\n第二步 :查看整理碎片
\n帶上手套,小心取出文物碎片,本次修復的文物為一件目紋彩陶缽,可以根據碎片的邊緣及表面紋飾判斷拼合的順序。
\n第三步:膠水由下而上粘貼殘片
\n先用文物固定膠帶將碎片初步粘連,查看有無碎片遺失情況。再用手工酒精膠由下而上粘貼文物碎片。酒精膠需涂在碎片拼合處,注意控制用量,以免溢出影響文物表面。粘連碎片后需用膠帶固定。
\n第四步:石膏填補缺口修復裂縫
\n待酒精膠干透后,用文物修補刀取出適量修復石膏涂抹在碎片空隙及缺失處,石膏不可過量,以免遮擋文物表面紋飾,影響最終效果。石膏根據溫度,2小時左右固化。
\n第五步:砂紙打磨石膏至光滑
\n待石膏固化后,取出240目砂紙(較粗糙)打磨石膏不平的區域,再使用800目砂紙細心打磨至文物表面光滑。使用砂紙打磨時需保持耐心,注意不要打磨掉文物表面的紋飾。
\n這樣,修復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n作品展示
\n\n
閆藝瀟
\n\n
高吳晨曦
\n\n
李相墨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每到端午節都會有吃粽子、劃龍舟、喝雄黃酒等習俗。
\n為了在端午節小長假期間讓廣大青少年學生親身參與到手工制作中來,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別推出“文遺云工坊——彩泥龍舟DIY制作活動”,旨在和大家一起去體驗、去發現、去傳承隱藏在小小工藝品中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文化,共同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假期。
\n制作步驟:
\n1、準備好所有配件
\n2、將龍舟從木板上取出
\n3、黏土使用前請充分揉捏
\n4、用紅色黏土覆蓋龍舟薄薄一層
\n5、這一步需要一點耐心慢慢來哦
\n6、龍舟上的亭子用另外的顏色裝飾
\n7、尾部也加上裝飾
\n8、頭部的裝飾可參考圖示
\n9、裝飾眼睛和前端
\n10、將龍舟插在蓋滿橙色黏土的底座上固定
\n11、最后將船槳插上就完成啦
\n作品展示
\n\n
\n
\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id":7730},"id":7730,"linkAddress":"302/305/773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0606150134.png","updHost":"60.24.146.185,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54232460000,"viewCount":4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健康碼”“接種碼”兩碼聯查公告","columnId":304,"crtHost":"60.24.249.21,120.92.71.182","crtTime":165288191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廣大市民朋友:
\n您好!
\n為全面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適齡無禁忌人群應接盡接”要求,筑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基層防護網,構筑堅實免疫屏障,按照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最新要求,即日起,對進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的市民,實施“健康碼”“接種碼”兩碼聯查(健康碼+金盾)。未攜帶智能手機的健身市民,需出示本人天津市預防接種證及身份證,如未接種者,需出示本人身份證及禁忌證明,非禁忌未接種疫苗人員嚴控進入。
\n\n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2022年5月18日
","id":7695},"id":7695,"linkAddress":"302/304/7695.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52881865(1).png","updHost":"60.24.249.21,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52881911000,"viewCount":26},{"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天津市2021年度博物館發展報告","columnId":304,"crtHost":"60.27.17.86,120.92.71.182","crtTime":165284177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filePath":"tjwbzx/portal/article/天津市2021年度博物館發展報告.pdf","id":7692},"id":7692,"linkAddress":"302/304/7692.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0518101635.png","updHost":"60.27.17.86,120.92.71.18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52844279000,"viewCount":21},{"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博物館的力量”——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主題日","columnId":304,"crtHost":"60.27.17.86,120.92.71.182","crtTime":1652843998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博物館作為本地社區的關鍵參與者,廣泛地為促進社會經濟以及傳播科學信息貢獻可持續發展的力量;以數字化創新及新技術幫助觀眾理解復雜且精細的概念,貢獻數字化與可及性創新的力量;通過藏品和活動,為社區建設提供了關鍵性的社會架構,為所有人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博物館為塑造一個知情的、可參與的公民社會貢獻社區建設的力量。我館深入挖掘蘊藏在博物館中更廣泛、更具體的精神力量,以青少年為主要目標群體,著力打造青春與文化力量兼備的系列文博活動。
\n\n
線上陳列展覽異彩紛呈
\n我館“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線上“VR”全景展廳和國風手繪云展廳通過我館微信公眾號持續向觀眾展出,讓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間充分享受線上文博展覽資源,足不出戶品鑒不同風格的精彩線上展覽。
\n“彩韻陶魂”特展引人入勝
\n館內開放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展出了50余件出土自甘肅省不同地區的精品彩陶。甘肅彩陶是中國古代藝術實踐的一次綻放,觀展過程中,我們可以一同探尋曾掩埋在黃土下的彩色世界,聆聽自然筆觸與遠古色彩的和諧共鳴,感受來自西域彩陶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觀眾朋友們還能通過線上觀展、聽講解的方式,全面的了解甘肅彩陶的初始、繁榮、鼎盛到余響的發展過程,感受甘肅彩陶的源流和甘肅彩陶藝術的文化價值。
\n\n
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我館將在扎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緊扣博物館日主題,為觀眾呈現更多匠心獨具的文化特色展陳活動。我們邀請大家與博物館一起,釋放博物館的力量!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的節日。1889年7月14日,恩格斯組織召開第二國際成立大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世界上第一個勞動節即在1890年的5月1日。
\n作為勞動人民的代表,農民伯伯辛勤耕耘,用汗水澆灌了我們的一餐一飯。早在古代,重視農耕的先民就留下了許多描繪農事的詩詞,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古詩《憫農》: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語近意深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n為了在五一勞動節小長假期間讓廣大青少年學生親身參與到手工制作勞動中來,向以辛勤耕作的農民伯伯們為代表的廣大勞動人民致敬,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別推出“文遺云工坊——勞動節創意畫手工制作活動”,邀請青少年以做創意畫+詩朗誦的方式體驗《憫農》中描繪的田間勞作場景。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體驗屏息凝神的嚴謹,制作匠心獨具的作品,號召他們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共同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勞動節假期。
\n制作過程
\n1、準備好背板、麥穗、白乳膠、剪刀、紅色米粒、瓢蟲配件等材料。
\n2、將白乳膠涂在麥穗上,粘在背板合適的位置。然后重復步驟直至沾滿。
\n3、在太陽部分涂滿白乳膠,然后沾滿紅色米粒。
\n4、將瓢蟲配件粘貼在合適位置,用剪刀修剪麥稈,最后就做好了。
\n5、制作完成后,三位學生聲情并茂的進行了朗讀:
\n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n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n\n
作品展示
\n\n
\n
\n
\n
在這個“五一”勞動節,號召大家珍惜勞動成果,力行勤儉節約,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n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西漢時期,中國已經有了造紙術,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得到提高,因此逐漸普遍使用。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后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n造紙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干而成。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為了讓小朋友們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在造紙制作流程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推出古法造紙體驗活動。
\n古法造紙的工藝十分繁瑣,這次活動使用簡單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完成。配件清單:水盆、造紙框、紙漿、造紙膠、干花、彩紙、攪拌器、勺子、繪畫工具、木夾繩子。
\n1、首先往水盆內加入兩升左右的清水,約四瓶礦泉水的量,大概水盆一半不到的高度。然后加入一瓶造紙膠和適量紙漿。使用攪拌器不停地攪動,直至紙漿全部稀碎,并且越細越好。
\n2、將造紙框從一邊斜著放入打好紙漿的水里,慢慢的前后左右晃動,使水中的紙漿均勻的鋪在造紙框的框網上一層。
\n3、在框網上擺放干花進行裝飾,用勺子在干花上再淋一些紙漿用于固定。
\n4、等紙漿完全晾干即可完成作品。
\n作品展示
\n\n
\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后,很快被用于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n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春和景明,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有的地方也有在上巳期間放風箏的民俗,這起源于民間的\"斷鷂放災\"信仰。人們將所有的災病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高飛之際,剪斷風箏線,祈愿所有的災病都隨風箏一一消逝。今年上巳恰逢清明假期第一天,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推出手工風箏制作活動,通過涂色、扎骨架等制作完整的風箏,體驗手工制作的樂趣,同時也寄托美好的祝愿:
\n下面介紹手工風箏的制作過程:
\n1、準備好風箏線稿、油畫棒、支撐桿、線軸等材料
\n2、涂色:用不同顏色的油畫棒對風箏的正面進行涂色,本次制作的均為金魚主題的風箏,可以充分發揮小朋友的想象力。
\n3 、支骨架:涂色完成后,將風箏翻到背面,骨架桿一頭卡到左端,另一頭卡到右端。翻到正面三角處,連接風箏與線軸,完整的風箏就制作完成了。
\n我們將在今后的每期欄目中,與青少年朋友們一同穿梭于古今之間,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體驗屏息凝神的嚴謹,制作匠心獨具的作品,并通過鏡頭將制作過程記錄下來,通過微信公眾號與大家交流分享,共同品味工藝美術帶來的震撼與樂趣。
\n\n
作品展示
\n\n
\n
\n
開 篇
\n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心靈的震撼,是一代代前人對后人娓娓訴說民族精神的財富,是任何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都離不開特有的文化符號。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讓大家在中華文明的洋洋大觀之中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秉傳承之初心,彰文化之遺韻,揚青春之風采,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為青少年群體量身打造了“文遺云工坊”系列體驗欄目,聚焦造紙、制陶、扎染等我國傳統手工藝術門類,號召廣大青少年朋友親身參與,居家手工制作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學習古老而新奇的工藝技法。在每期欄目中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體驗屏息凝神的嚴謹,制作匠心獨具的作品,并通過鏡頭將制作過程記錄下來,通過微信公眾號與大家交流分享。
\n匠心之醇,器物之美,每一門手工技藝的背后,都閃現著手工藝人的心血與智慧,每一個精美絕倫的瞬間,都凝聚著歲月與人生的坎坷滄桑。十指靈動之間,流淌的是最真摯的堅持與最美麗的夢想;擔負的是傳承手工技藝、凝聚文化之魂的重任。在未來的時光里,我們將繼續與青少年朋友們一同穿梭于古今之間,品味工藝美術帶來的震撼與樂趣。讓我們帶著探尋的目光,一起去體驗、去發現、去傳承隱藏在小小手工藝品中的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文化吧!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你想成為文物修復師嗎?你了解陶瓷修復嗎?陶瓷修復技藝其實是中國古老的一項傳統技藝,《景德鎮陶錄》中就記載了景德鎮陶工黏合碗盞的方法:“又凡瓷器破損,或用糯米粥和雞子清,研極膠粘,入粉少許,再研,以粘瓷損處。”這是最早的關于陶瓷修復的記載。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黏結、釉層、清洗、膩子等都有更好的材料可供選擇。為更好地向青少年普及陶瓷修復工藝,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推出青花高足杯修復體驗活動。
\n青花瓷是一種白地藍花釉下彩瓷器,系用提煉精純的鈷料在優質瓷胎上作畫,再施以透明釉,入窯經過130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制而成。畫面清凈,層次分明,色彩翠藍,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青花瓷的燒造于元代達到成熟,明永宣時期、清康乾時期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館藏中不乏青花瓷精品,如明代青花花卉紋執壺就是其中一件。該壺為典型的玉壺春式,小撇口,圓鼓腹,細長流,通體飾有蕉葉紋、勾云紋、花卉紋等多種紋飾,瓶的重心在下半部,造型沉穩。
\n這次我們修復的文物是青花高足杯,高足杯又稱“馬上杯”,有陶瓷、金屬、玉石等諸多種材質?!吨袊沾墒贰分杏涊d:“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除景德鎮燒制的青花與樞府釉器外,浙江龍泉窯、福建德化窯、河南鈞窯、河北磁州窯與山西霍縣窯等都大量生產,成為元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之一。”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中珍藏了四件元代青釉高足杯,其中有一件器形完整,工藝精美。
\n現將活動具體流程記錄如下:
\n01
\n開盒查驗物品
\n02
\n準備修復用具
\n手套、文物固定膠帶、手工酒精膠、繕金料、文物修補刀、砂紙、記錄卡片等。
\n\n
03
\n查看清理碎片
\n修復師戴上手套,小心取出文物標本袋內碎片。用清水清理碎片上殘留的泥土,晾干后根據文物碎片邊緣初步判斷碎片拼合位置,并等按照順序排列整齊,便于進行下一步操作。
\n04
\n膠帶固定殘片
\n確認文物碎片位置后,修復師需使用文物固定膠帶將文物碎片初步粘連,組成文物外形后,查看有無碎片遺失等情況,以便進行文物修復工作。
\n05
\n膠水由下至上粘貼殘片
\n修復師使用手工酒精膠由下至上粘貼文物碎片。酒精膠需涂在碎片拼合處,注意控制用量,以免酒精膠溢出影響文物表面。如涂抹過多,需立即用紙巾、棉簽等物將多余部分擦除。粘連碎片后需用膠帶固定,以防膠水凝固過程中文物碎片錯位。
\n06
\n繕金
\n待酒精膠干透后,修復師使用勾線筆蘸取適量繕金料涂抹在碎片拼合處,繕金料取用應少量多次,避免繕金料堆積,遮擋文物表面紋飾,影響最終效果。如繕金料涂抹過多,需立即用紙巾、棉簽等物將多余部分擦除。
\n07
\n砂紙打磨至表面光滑
\n待繕金料風干后,修復師取出砂紙,先使用240目砂紙打磨膠水溢出或繕金料涂抹不平整的區域,再使用800目砂紙細心打磨至文物表面光滑。使用砂紙打磨時需保持耐心,注意不要打磨掉文物表面的紋飾。
\n\n
這樣,修復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n\n
\n
\n
\n
“何處聞燈不看來”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喜迎元宵佳節
\n\n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壬寅虎年的元宵節已經到來。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n唐代詩人盧照鄰在《十五夜觀燈》中寫到:
\n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n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n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n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n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千百年來,人們習慣在元宵節這天吃湯圓、猜燈謎、慶團圓,為了更好的烘托節日氣氛,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在元宵節當天,用喜氣洋洋的燈籠裝點展廳,延續虎年春節喜慶祥和的氛圍,與當日到館參觀的觀眾一同賞花燈、看展覽、過元宵、頌祖國。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id":7310},"id":7310,"linkAddress":"302/305/731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20215145045.jpg","updHost":"125.35.135.22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44907866000,"viewCount":7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走進和平區南營門街","columnId":305,"crtHost":"60.24.151.42","crtTime":1641363462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為了進一步做好巡展“七進”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讓更多市民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近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應邀將“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送至和平區南營門街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鮮活的影像資料,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開展首日,展覽便受到了南營門街居民的關注與喜愛。為了更好的向社區居民普及黨史知識,提升大家的觀展興趣和觀展體驗,我館還在開展首日選派專業講解員到社區為觀眾系統講解展覽內容,幫助觀眾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追憶崢嶸歲月。
\n2021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依托“津云app”志愿服務平臺,面向全市社區居民推出了“點單式”送展服務。其中,“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作為本單位緊密貼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策劃的精品展覽,受到了市內各社區的認同,展覽“點單”量居高不下。截至目前,該展覽已相繼完成了在河東區春華街東盈園社區、河西區越秀路街惠陽里等社區和濱海新區楊家泊鎮的巡展,有效激發了市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大家的家鄉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扎染古稱扎纈,是指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被廣泛用于漢族婦女的衣著。后廣泛流傳,如今大理等地依然隨處可見扎染的印記。這個元旦假期,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邀請市民通過線上視頻的方式,共同體驗扎染工藝,感受中華傳統工藝的魅力。
\n\n
制作步驟
\n1.準備材料
\n正方形白布、水盆、清水、顏料、皮筋、繡繃、水套、圍裙。
\n2.將白布按“蝴蝶結法”折疊
\n將正方形白布對半折疊,再打開向兩面反向對折,得到原白布1/4大小的長方形布條。同樣的將布條對半折疊,再打開向兩面反向對折,得到原布條1/4大小的正方形布塊。
\n3.纏繞皮筋
\n將正方形布塊沿中心位置對折,再打開向兩面反向對折,用皮筋沿中心位置牢牢扎住,可以多繞幾圈確保牢固。
\n4.顏料調色
\n戴好一次性圍裙和手套,按1:100的比例倒入清水和顏料,攪拌均勻。將纏繞好的布團放入溶液中浸泡20-30分鐘。
\n5.固定染布
\n剪開皮筋,展開染布,固定在繡繃上。
\n注意事項
\n染色前可以先將布團放入清水中浸泡一下,這樣染料比較容易上色。其次,顏料的染色性很強,一定要戴好手套,否則不容易清洗干凈。
\n\n
教學視頻
\n\n
學生制作視頻1
\n\n
學生制作視頻2
\n\n
學生制作視頻3
\n\n
\n
\n
\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隨著氣溫的逐漸轉冷,2021年的腳步正在離我們遠去。雖然時間已近歲末,但刺骨的寒風擋不住“我為群眾辦實事”巡展“七進”工作推進的腳步。12月22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應邀來到濱海新區楊家泊鎮進行巡展,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和黨史知識鮮活地呈現在觀眾朋友們面前。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詳實的圖文資料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為了將展覽及時、專業、有溫度地呈現給楊家泊鎮的村民和學生朋友們,送展人員和講解員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向目的地進發。到達楊家泊鎮后,在鎮政府同仁的配合下,工作人員相繼完成了在楊家泊小學和楊家泊村兩個地點的布展工作,兩位講解員也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用飽滿的精神狀態、專業細致地向觀眾朋友們介紹一處處銘刻崢嶸歲月、飽經歷史滄桑的革命遺址、遺跡。
\n本次巡展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楊家泊小學。巡展中,講解員老師聲情并茂地為同學們講述著發生在南開學校舊址、吉鴻昌舊居、覺悟社舊址等凝固在天津的紅色遺跡中的革命往事。在仔細聆聽講解、認真觀看展覽的同時,楊家泊小學的同學們還不時向老師們詢問著關于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的歷史知識。楊家泊鎮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的老師不辭辛勞為學生們帶來巡展和講解,讓村鎮的孩子們也有機會觀看主題展覽、學習黨史知識。
\n此次巡展走進楊家泊鎮,是今年以來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巡展的首次鄉村之旅,刷新了本單位送展距離的新紀錄,也實現了一天內完成兩個地點巡展、進行兩場公益講解的送展目標,是本單位深入響應“我為群眾辦實事” 系列實踐活動號召的切實體現。截至目前,“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本年度已相繼完成了在河東區春華街東盈園社區、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河北區望海樓街金兆園等10個社區的巡展,有效激發了市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大家的家鄉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n\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id":6997},"id":6997,"linkAddress":"302/305/699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227095257.jpg","updHost":"218.68.215.10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40570060000,"viewCount":6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走進河北區望海樓街金兆園社區","columnId":305,"crtHost":"111.165.140.42","crtTime":1639966762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為了進一步做好巡展“七進”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讓更多市民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12月15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應邀將“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送至河北區望海樓街金兆園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鮮活的影像資料,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開展首日,展覽便受到了金兆園社區居民的關注與喜愛。為了更好的向社區居民普及黨史知識,提升大家的觀展興趣和觀展體驗,我館還在開展首日選派專業講解員到社區為觀眾系統講解展覽內容,幫助觀眾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追憶崢嶸歲月。
\n2021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依托“津云app”志愿服務平臺,面向全市社區居民推出了“點單式”送展服務。其中,“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作為本單位緊密貼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策劃的精品展覽,受到了市內各社區的認同,展覽“點單”量居高不下。截至目前,該展覽已相繼完成了在河東區春華街東盈園社區、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河西區越秀路街惠陽里等社區的巡展,有效激發了市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社區居民的家鄉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12月10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主題文化宣教課程走進河東區街坊小學,在學校“第十屆津沽文化日”主題文化活動中向在校百余名學生講述天妃靈慈宮遺址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通過對館藏文物歷史知識的介紹,系統展示了天妃靈慈宮在古代大直沽地區民俗文化演進中起到的重要歷史作用,引導同學們走進文物、了解家鄉歷史,增強文化自信。
\n我館宣教老師通過一系列清晰精美的文物影像展示、活潑有趣的文物故事講述,圖文并茂地將我館脊獸、瓦當、高足杯等在展文物和它們背后蘊藏的歷史知識生動的向同學們進行了展示。授課過程中,宣教老師向同學們著重介紹了“住在”宮殿頂上的“神獸”們的由來,勇猛威嚴的獅子、入海臨淵的海馬、張牙舞爪的鴟吻、能辨曲直的獬豸(xiè zhì)……一個個或生活于現實中的動物、或只存在于神話中的瑞獸,仿佛從文物展柜中“跳”了出來,一一活躍在大家面前,吸引著同學們興奮而好奇的目光。
\n除了活潑靈動的“五脊六獸”外,體現著元代少數民族人民豪放氣概的高足杯、體驗感與紀念意義兼備的“椽檐之韻”瓦當拓片制作活動也都受到了師生們的熱情關注。在宣教老師和同學們關于高足杯文物知識的一次又一次問答中,課堂氣氛達到了頂點。
\n本次文化宣教課程走進街坊小學,是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的又一次全新嘗試,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殷切囑托的切實踐行。將博物館中的文物用富有童趣的方式進行講述,在寓教于樂中完成在校學生文物歷史知識科普,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11月26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推出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河西區越秀路街惠陽里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回顧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展示了革命的、英雄的天津在百年黨史中留下的紅色記憶,歌頌了黨的百年艱辛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為了更好的向社區居民普及黨史知識,我館在開展首日派專業講解員到社區內為觀眾朋友們系統講解了展覽內容和相關歷史知識,在提升社區居民觀展體驗的同時,幫助觀眾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回溯紅色記憶,受到了惠陽里社區居民的歡迎。
\n\n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的策劃與展出,為我市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提供了助力。今后,該展覽將繼續依托天津新時代文明實踐信
\n息服務平臺(http://wenmingshijian.enorth.com.cn/),面向全市單位提供 “點單式”送展服務,旨在進一步激發市民的愛國熱情,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n\n
\n
","id":6820},"id":6820,"linkAddress":"302/305/682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130141950.jpg","updHost":"221.198.105.7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8253212000,"viewCount":4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走進河北區望海樓街金田花園社區","columnId":305,"crtHost":"117.14.248.126","crtTime":163754479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為了進一步做好巡展“七進”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讓更多市民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11月18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送至河北區望海樓街金田花園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用真實的革命故事和鮮活的影像資料,圖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百年艱辛奮斗歷程在天津留下的紅色印記。
\n為了讓觀眾更好的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提升大家的觀展興趣和觀展體驗,我館還在開展首日派講解員到社區就展覽內容為觀眾進行系統講解,幫助觀眾朋友們更好地看展覽、學黨史、感黨恩。
\n今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依托天津新時代文明實踐信息服務平臺,面向全市單位推出了“點單式”送展服務。“流淌的歷史——天津大運河文化展”“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和“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三個圖片展可根據各單位需求送展上門,其中“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作為本單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別策劃的精品展覽,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市內各社區的關注。截至目前,該展覽已相繼到和平區勸業場街福明社區、河東區春華街東盈園社區、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進行巡展,有效地激發了社區居民的愛國熱情。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10月20日,為紀念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而舉辦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精品文物展在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展覽共展出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近60件,介紹了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等不同歷史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以“初始”“繁榮”“鼎盛”“余響”概括和表達彩陶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為觀眾認識甘肅彩陶及彩陶藝術的文化價值提供了素材。
\n展覽以跨越五千年的時空、黃土高原風格的展陳設計、多彩的文物、濃郁的考古風吸引了諸多目光。既有企事業單位組織的集體參觀,也有帶著小朋友來學習文博知識、接受歷史熏陶的家庭觀眾。
\n展覽結尾處設置了明信片寄語活動。觀眾可以在此處選擇喜歡的明信片,寫下對展覽的感受和對遠方朋友的祝福,將明信片投遞郵寄。許多游客停下腳步,在此寫下內心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
\n有的觀眾朋友在留言簿上留言,表達了觀展后的感想和收獲。一位觀眾寫到:感謝舉辦甘肅彩陶展,讓我們在家門口看到甘肅文物,希望多舉辦類似文物展及相關活動。一位退休老先生觀看展覽后留言:經常路過,未見真顏,今日得見,不存遺憾,文化積淀,源遠流長,穿越河流,走向遠方。
\n展覽是為觀眾服務的,觀眾朋友的肯定是我們辦好展覽的不竭動力。得到觀眾的認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該展覽將持續到明年2月,喜歡文博、考古和彩陶藝術的朋友,尤其是想看彩陶而因疫情不能去甘肅的朋友歡迎你們的到來。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id":6637},"id":6637,"linkAddress":"302/304/663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117104947.png","updHost":"60.24.141.155","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7117404000,"viewCount":68},{"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 初始(三)","columnId":304,"crtHost":"221.197.2.199","crtTime":163633420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大地灣遺址一期文化即大地灣文化,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約7800-7300年。本期欄目介紹大地灣遺址一期文化陶器。
\n該期陶器除個別小型非實用器為泥質陶外,其余皆為夾細砂陶質;因燒制火候不均,器表顏色不均勻,器物表面多見紅、褐斑;陶色以紅色、紅褐色最多,灰色、灰褐色次之,灰黑色、黑色少見;器類可分為炊器、盛儲器和水器三大類;器型大多為圜底器、三足器,還有少量的圈足器、平底器,流行交錯繩紋。出土的三足彩陶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批彩陶。
\n彩陶是大地灣文化的顯著特征, 天水市博物館王卓在《大地灣彩陶紋飾賞析》一文中談到:大地灣遺址發現了35座用于制陶的窯址。大地灣遺址出土的房址和灶坑附近往往會出土較多的陶器和彩陶,這些陶器的種類多為缸、甕、盆、缽、罐、盤、壺等炊煮器和貯存器,這可以說明最原始的陶器(包括彩陶)是人類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品。
\n大地灣一期文化層中出土的器物雖然多以殘缺器為主,圖案也不太完整清晰,但是卻將中國彩陶制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多年。
\n彩陶的制作方法一般分為模具敷泥法和泥條盤筑法,彩陶顏色來自礦物質原料,礦物顏料與陶器同燒,顏色可以經久不變。大地灣的先民充分應用自己的智慧和天然的物質條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造了燦爛的彩陶文化。
\n\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大地灣先民在農業種植、彩陶、繪畫、建筑等各個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在數個領域擁有中國考古之最。大地灣遺址堪稱“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跡”,它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期欄目介紹大地灣遺址考古之最。
\n一、中國最早的旱作農業標本
\n出土于大地灣一期文化H398灰坑,米粒近球形,經鑒定,屬禾本科的黍。這些標本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與國外最早發現的希臘阿爾基薩前陶器地層出土的同類標本年代相當。它們不僅將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而且表明北方最早種植的糧食品種為黍,而此前國內考古發現的北方農作物標本大多是粟,時間距今7000年左右。它們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大地灣文化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文化之一。
\n二、中國最早的彩陶
\n大地灣遺址出土了距今約8000年的紫紅色彩陶,圖案雖還不太完整卻將中國彩陶制造的時間上推了1000年,并以不容置疑的事實說明,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就是中國彩陶的起源地,大地灣遺址就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遺址之一。
\n寬帶紋三足彩陶缽,
\n口沿內飾紅彩條帶紋,外飾紅彩寬帶紋
\n三、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
\n大地灣一期文化出土的這些用紅彩在盆、缽器的內腹壁上所繪的連續性線條或單獨個體的彩繪符號,種類有13種,比大地灣二期和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早1000多年。這些符號有些可能具有記事或表達某種意義的功能,也有可能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它們的出土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
\n\n
\n
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向紀念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大會致信,強調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日前,為紀念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而舉辦的“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
\n為了進一步推動文物、考古知識的科普工作,我館將以“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展線內容為切入點,為觀眾朋友們帶來多期拓展閱讀欄目,欄目將較為詳細的介紹考古文化遺存、彩陶藝術等觀眾朋友們感興趣的內容,將展線以外的內容通過文章傳達給觀眾。本期欄目介紹大地灣遺址。
\n大地灣文化是我國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遺址位于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遺存主要分布在渭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階地以及與之相連的緩坡山地上,總面積110萬平方米。大地灣考古首次揭開了距今約8000-5000年的甘肅東部地區古文化發展的真實面目。
\n(大地灣遺址全景)
\n大地灣文化先民定居在在河邊階地的圓形半地穴房舍,出現種植業,正是這種生活方式催生了彩陶。這時期彩陶種類單純,絕大多數為三足、圜底的缽形器,紋飾簡單,表現出彩陶的原始性。從彩陶的發明、農業的肇始,到大型禮儀性建筑的出現,表明甘肅東部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
\n(大地灣原始村落)
\n大地灣文化是西北地區目前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地灣遺址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的大量房址、灰坑、窯址和墓葬,生產工具數以千計,還有大批生活用具、武器和裝飾品。遺址中有距今7800—7350年之間的一批房址和墓葬,遺跡和遺物揭示出新石器時代早期渭水流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先民們的生活、喪葬習俗。
\n大地灣文化時的先民們已經種植粟類作物,并飼養豬、狗等家畜,過著定居的聚落生活。當時的生產工具以磨制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制陶工藝比較原始,火候低、器類少,彩陶尚處于萌芽階段。大地灣文化的發現,對于追溯仰韶文化的淵源具有重要意義。
\n\n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id":6459},"id":6459,"linkAddress":"302/304/6459.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028102115.png","updHost":"60.27.16.41","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5387698000,"viewCount":55},{"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紀念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丨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于10月20日亮相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attribute":"","columnId":304,"crtHost":"60.24.165.33","crtTime":1634697040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紀念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
\n彩韻陶魂
\n——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
\n10月20日亮相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n
說起彩陶,你會聯想到什么?
\n是古代勞動人民狩獵儲糧的辛勞場景?
\n是器物上或寫實靈動
\n或抽象素雅的精美圖案?
\n還是古代先民探索并改造自然的高超技藝?
\n彩陶是一種將礦物質顏料涂在陶坯上,經過焙燒而成的帶有紋彩的陶器,彩陶是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史前先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中,以大地灣為代表的我國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產出第一批彩陶,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之一。如果說陶器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偉大發明,那么彩陶便是其中最閃亮的明星。
\n1921年至今,在我國廣袤的地域上,出土了眾多以植物、動物、河流等自然物象以及人類本身為題材的紋飾各異的精美彩陶。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考古學文化,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輝煌燦爛的彩陶發展史。
\n\n
2021年10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與甘肅省博物館合作,共同主辦《彩韻陶魂——甘肅出土彩陶文物精品展》,50余件出土自甘肅省不同地區的彩陶在天津薈萃一堂,這些文物精品不僅充分展示了甘肅省悠久燦爛的彩陶文明史,更是中國考古學自誕生以來走過的百年艱辛歷程的閃亮注腳。
\n\n
在展精品文物搶先看
\n展覽于2021年10月20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在這個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的金秋十月,讓我們共聚天妃宮遺址館,一同探尋曾掩埋在黃土下的彩色世界,聆聽自然筆觸與遠古色彩的和諧共鳴,感受來自西域彩陶文化的獨特魅力吧!
\n\n
彩韻陶魂——甘肅彩陶展
\n展覽時間
\n2021年10月20日-2022年2月20日
\n博物館地址
\n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51號
\n入館參觀
\n所有展覽均免費向公眾開放
\n請通過“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官方微信公眾號預約后
\n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
\n及津心辦二維碼(接種碼)
\n到館經身份驗證、防疫檢查、
\n安全檢查后入館參觀
\n開放時間
\n基本陳列與臨時展覽:
\n周二到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館)
\n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n掃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為了做好本館新引進特展的展線布設工作,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于10月8日起有序推進二層展廳“風正帆懸過直沽”基本陳列原有在展文物的撤展、清點及新展的展線調整布設工作;10月8日至19日期間,天妃宮遺址館二層展廳將暫時關閉(一層展廳及文化展廊正常開放,觀眾可從序廳到一層展廳觀展),屆時請觀眾朋友們妥善安排參觀路線及時間。
\n由于展廳暫閉給您帶來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我們將努力策劃引進更多精彩的臨展,以感謝觀眾朋友們一直以來對我館的理解、支持與關愛。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id":6431},"id":6431,"linkAddress":"302/304/6431.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搜狗截圖21年10月11日1513_5.jpg","updHost":"221.197.2.23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3755600000,"viewCount":67},{"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繽紛秋日·歡度國慶”——拼接時光碎片,揭秘文物修復","columnId":305,"crtHost":"221.197.2.239","crtTime":1633935799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文物修復體驗活動
\n\n
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已發現距今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片。彩陶的發展在仰韶文化時期達到繁榮,馬家窯文化時期達到了鼎盛。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的興起,博物館展出的陶器也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國慶假期,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推出線上的陶器修復活動,現將活動具體流程記錄如下:
\n#1
\n準備修復用具
\n手套、文物固定膠帶、手工酒精膠、文物修復石膏、文物修補刀、砂紙。
\n#2
\n查看整理碎片
\n帶上手套,小心取出文物碎片,本次修復的文物為一件目紋彩陶缽,可以根據碎片的邊緣及表面紋飾判斷拼合的順序。
\n#3
\n膠水由下而上粘貼殘片
\n先用文物固定膠帶將碎片初步粘連,查看有無碎片遺失情況。再用手工酒精膠由下而上粘貼文物碎片。酒精膠需涂在碎片拼合處,注意控制用量,以免溢出影響文物表面。粘連碎片后需用膠帶固定。
\n#4
\n石膏填補缺口修復裂縫
\n待酒精膠干透后,用文物修補刀取出適量修復石膏涂抹在碎片空隙及缺失處,石膏不可過量,以免遮擋文物表面紋飾,影響最終效果。石膏根據溫度,2小時左右固化。
\n#5
\n砂紙打磨石膏至光滑
\n待石膏固化后,取出240目砂紙(較粗糙)打磨石膏不平的區域,再使用800目砂紙細心打磨至文物表面光滑。使用砂紙打磨時需保持耐心,注意不要打磨掉文物表面的紋飾。
\n這樣,修復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n教學視頻
\n\n
作品展示
\n金秋十月,我們迎來了祖國的第72個生日。為了增強愛國主義教育,鼓舞愛國熱情,天妃宮遺址館在國慶期間組織線上手工活動,通過制作衍紙天安門的方式,與小朋友們一起歡度國慶。
\n衍紙畫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生活藝術,使用專用的工具將紙條一圈圈卷起來,成為一個個“零件”,通過“卷”“捏”“拼”“貼”等技藝將紙條組合成不同形狀,結合色彩搭配進行自主創作而成。小朋友們巧手傳情,將衍紙條卷成國旗、花瓣、氣球等元素,制作出自己心中的衍紙天安門作品,用衍紙畫表達對祖國的美好祝愿。
\n此次活動以天安門為主題,鍛煉了小朋友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引導他們在豐富有趣的手工活動中,樹立發自內心的愛國情懷,為偉大祖國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n衍紙步驟
\n#1
\n■ 打開材料包,檢查工具,包括衍紙條、線稿紙、圓卷尺、白膠、衍紙筆、鑷子。
\n#2
\n■ 使用衍紙筆,將衍紙條卷成圓柱形。
\n#3
\n■ 選擇自己需要的圓圈尺寸,放入尺中,使圓圈蓬松后,用膠水粘牢。
\n#4
\n■ 用鑷子取出,填充至對應圖形內,底部用膠水粘牢,直至用衍紙填滿所有圖形。
\n#5
\n■ 花瓣的制作類似,將衍紙條卷成的圓圈一端輕捏,形成一個花瓣。
\n#6
\n■ 制作自己喜歡顏色的花朵和氣球,粘貼在線稿圖紙上面。這樣衍紙天安門制作完成。
\n作品展示
\n金秋十月,微風送爽。在闔家團圓的中秋假期過后,我們又迎來了舉國同慶的“十一”黃金周。為了在國慶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表達我們對祖國的歌頌與熱愛,滿足市民體驗文物修復工作的文化需求,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精心策劃,將在“十一”黃金周期間,開展“繽紛秋日•歡度國慶”系列主題文化活動。
\n那么,我館今年的國慶節主題活動有哪些亮點,又將以什么樣的形式開展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n1.“衍紙”天安門,佳禮獻國慶
\n活動時間:10月1日
\n活動方式:線上視頻錄制
\n“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這可能是我們童年時代對祖國最初的認知,活動組織小朋友們手工制作天安門“衍紙”畫,在收獲樂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共迎祖國華誕。
\n2.小小修復師,在家“修文物”
\n活動時間:10月6日
\n活動方式:線上視頻錄制
\n近年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如火如荼開展,“文物修復”工作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嘗試將有殘缺的文物(模型),甚至凌亂的碎片細心拼接成完整精美的器物成品,并完好的呈現出來,成為了許多文物愛好者的心之所念。
\n開館時間
\n\n
國慶假期期間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常開放
\n10月1日至10月7日
\n(10月4日周一正常開館)
\n9:00至17:00開館,16:30停止入場
\n\n
參觀咨詢電話
\n022—24313183
\n022—24126989
\n\n
預約須知
\n1、請使用真實姓名、聯系方式、身份證件(二代身份證、護照、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軍官證、士兵證)號碼等信息進行預約,每個證件號每天只能預約1次。
\n預約編碼當天有效,過期作廢。
\n2、特殊情況,可憑預約記錄檢票,
\n符合防疫要求基礎上安檢合格后入館參觀。
\n3、到館后請主動佩戴好口罩,并向工作人員出示健康碼、疫苗接種碼,接受體溫檢測。無疫苗接種碼的觀眾請配合做好登記工作。
\n\n
地址及乘車路線
\n地址: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51號
\n乘車路線:公交92、511、608、665、668、678專線、760、840、860、962到大直沽五號路下車東行30米;642、673到大直沽三號路下車南行100米;地鐵5號線、輕軌9號線直沽站下車后步行前往。
\n\n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恭候您的光臨!
","id":6426},"id":6426,"linkAddress":"302/304/6426.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011141406.png","updHost":"221.197.2.23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2805200000,"viewCount":64},{"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走進春華街東盈園社區","columnId":305,"crtHost":"221.197.2.239","crtTime":163393388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9月28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春華街東盈園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選取我市最具代表性的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富強”“揚帆遠航”四部分,回顧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展示了革命的、英雄的天津在百年黨史中留下的紅色記憶,歌頌了黨的百年艱辛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獻禮黨的百歲華誕。
\n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通過生動的圖片展示、詳實的文字說明,系統梳理了建黨百年間凝固在我市革命遺址、遺跡中的紅色記憶,為我市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助力。今后,該展覽還將陸續在我市更多社區和學校開展。
","id":6427},"id":6427,"linkAddress":"302/305/642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011141645.png","updHost":"221.197.2.23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2798000000,"viewCount":51},{"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中秋月圓至,人間好時節”—兔燈制作活動","columnId":305,"crtHost":"221.197.2.239","crtTime":1633913349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n【中秋習俗-玩花燈】
\n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n\n
中秋佳節已至,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誠邀您共同制作兔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n\n
【兔燈制作】
\n①將材料包打開進行簡單的分類。
\n②撐起燈籠,掛上流蘇與燈籠桿。
\n③用鐵絲扭出兔子耳朵形狀,將耳朵固定在燈籠上
\n④將棉花用膠水粘貼在燈籠上。
\n⑤驅一塊棉花將做成尾巴。最后,將燈塞進兔子肚子里。
\n⑥打開燈的開關,可愛的兔燈就做好了!
\n\n
兔燈視頻
\n\n
作品展示
\n\n
\n
\n
","id":6424},"id":6424,"linkAddress":"302/305/6424.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1011084756.jpg","updHost":"221.197.2.23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2207660000,"viewCount":5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中秋月圓至,人間好時節”—賞月紐扣畫制作活動","columnId":305,"crtHost":"221.197.2.239","crtTime":163376140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n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n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n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n——《中秋》李樸
\n中秋節,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n\n
01
\n【中秋習俗-祭月】
\n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祭月這項習俗逐漸演變為賞月,人們通過賞月祈愿團聚、寄托對生活的美好愿望。
\n中秋佳節已至,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誠邀您共同制作賞月紐扣畫。
\n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n\n
02
\n【賞月紐扣畫制作】
\n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團圓節,時間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有說法稱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亦有說法稱中秋節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朝時中秋賞月開始盛行。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團圓,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發展至今已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n【教學視頻】
\n\n
【作品展示】
\n\n
\n
\n
\n
\n
END
\n\n
掃二維碼|關注我們
\n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n——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志愿 服務隊接待美好里社區集體參觀
\n\n
\n
自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以來,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結合實際,從創建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特色實踐活動入手,著眼于凝聚群眾、服務群眾,扎實推進了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9月18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志愿服務隊接待了河西區掛甲寺街道美好里社區成員50余人,帶領大家集體參觀室外連廊展覽“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
\n在志愿服務隊成員專業的講解下,社區同志們不時在一幅幅圖片前駐足凝視,通過“新生與發軔”“斗爭與崛起”“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一同回顧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重溫了革命的、英雄的天津在百年黨史中印下的紅色記憶,追憶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
\n此次活動充分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新理念,將志愿服務貫穿于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實現志愿服務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從多元化視角、不同維度提供志愿服務,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起來、志愿服務“實”起來,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n下一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立足實際、多措并舉,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將開展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文保工程資質管理咨詢服務、鑒寶鄉村行、巡展“七進”等特色活動,科普文物保護知識,讓大家切身感受到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id":6191},"id":6191,"linkAddress":"302/305/6191.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21631946748241.png","updHost":"125.37.173.25","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31946757000,"viewCount":32},{"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 走進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columnId":305,"crtHost":"125.37.63.233","crtTime":163125676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9月8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和平區勸業場街百貨大樓社區進行巡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天津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歌頌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
\n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的策劃與展出,通過生動的圖片展示、詳實的文字說明,系統梳理了建黨百年間凝固在我市革命遺址、遺跡中的紅色記憶,為我市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份生動教材。
\n我館講解員為百貨大樓社區居民進行了多場講解服務,引導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為社區居民提供了良好的觀展體驗。今后,該展覽還將陸續在我市更多社區和學校開展。
\n8月26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在和平區勸業場街福明社區巡展。
\n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展覽送進社區,希望通過觀展可以讓更多市民銘記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增強人民愛黨、愛國熱情,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展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留下的珍貴遺址遺跡,歌頌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
\n我館派講解員對展覽進行現場講解,便于參觀的社區居民更好的理解展覽內容,提升大家觀展體驗。今后該展覽將陸續走進更多社區和學校。
\n\n
夜幕籠罩下的博物館有著奇妙的氛圍。你可曾想過:在夜深人靜時分,博物館的藏品會紛紛蘇醒過來,而畫中的人物、玻璃柜里的文物其實也都有著自己的思維和前生故事。如果這些曾經只存在于電影中的劇情成為現實,如果“活起來”的文物傳奇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相信沒有人會拒絕在這個盛夏夜訪博物館,開始一場專屬的時空“穿越”之旅……
\n7月28日,我館邀請10組家庭到館,共同開啟天妃宮遺址館2021年首次“一夜遇千年,夢回華夏時”奇幻之旅。下午6點整,參加此次活動的家庭匯聚一堂,大家在這個盛夏的夜晚“穿越”回古代天津,齊心協力通過一個個環節,探尋古人的生活軌跡,回溯天妃靈慈宮的前世今生。
\n當時間來到傍晚時分,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的展廳中有了新的變化:展線盡頭的古風燈籠、走廊兩側的茶幌招牌、隨處可見的古籍銅幣……徜徉在夜晚的天妃宮遺址館展廳內,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元明時期的天津市井。此時,換上漢服的“童生”們好奇的往返于各式各樣的店鋪前,學射御、猜燈謎、做油傘、賺銅幣,用闖關的方式收集一枚枚珍貴的闖關印章,完成了全部5枚闖關印章的收集任務,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消失的“天妃靈慈宮”。
\n完成了“古代市集”的挑戰后,大家進入了從前的“天妃靈慈宮”,“童生”們化身探險者,必須協力完成天妃宮文物守護者設置的“尋找藏寶圖碎片”的考驗,并在規定時間內喚醒文物守護者,找到文物埋藏線索,通過考古發掘找到文物,溝通古今,才能夠最終返回“現實”社會,結束此次 “穿越”之旅。
\n在昏暗的宮殿中,大家身著反光背心,頭戴探照燈,細心找尋隱藏在宮殿各處的“文物”拼圖碎片,拼圖重現后,大家一起根據拼圖內容找到了“隱藏”在天妃靈慈宮中的文物,并成功喚醒了文物守護者,文物守護者被大家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將最終的文物線索交給了探險者們,大家一同前往文物的最終埋藏位置進行發掘,隨著消失的文物重見天日,大家也如愿回到了現實中的天妃宮遺址館。
\n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隨著夜晚的到來,室外的暑氣也消散了不少,伴隨著徐徐吹來的微風,大家在活動結束后走出了天妃宮遺址館,回味著驚心動魄又趣味十足的“穿越”之旅的同時,欣賞著不同往日的博物館夜景。小朋友們與家長一同離館后,天妃宮遺址館又恢復了往日的靜謐與安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再次相聚,一同到天妃宮遺址館感受與眾不同的奇幻“穿越”之旅!親愛的小伙伴們,雖然時光寒來暑往,愿我們的探險之旅來日方長!
\n天妃宮又稱天妃靈慈宮,位于河東大直沽地區,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間,為元代官方所建媽祖廟之一,歷經元、明、清三代,屢有擴建及修葺。清朝末期,八國聯軍侵華時遭到破壞;1950年以后,天妃宮因年久失修,逐漸成為遺址。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市考古部門對天妃宮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出元代建筑基址和天妃宮明清大殿基址,并出土了大量金、元、明、清各時期的建筑構件和生活用品。天妃宮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層次清晰,是天津市區內堆積最厚的古代文化遺存,較好地反映了金元以來天津城市歷史文化演變發展的脈絡,是研究天津古代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極其重要的物質資料,被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認定為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
\n一建館展示,納入“國保”
\n鑒于天妃宮遺址的重要性,2002年天妃宮遺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建成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保護和展示。2006年,天妃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對天妃宮遺址采取了除霉、除菌、防潮、加固等措施,天妃宮遺址的保存狀況得到極大改善。
\n二展陳提升,煥然一新
\n2017年,為更好的保護和展示天妃宮遺址,我市撥??顚υ髑逄戾鷮m遺址博物館的館舍和展覽進行了改造和提升。2018年底,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重新開館以來,以闡釋文物價值、發揮社會功能為宗旨,圍繞天妃宮遺址扎實做好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研究、文化宣傳、文創開發等各項工作。推出了包括遺址保護、媽祖文化、大直沽歷史、漕運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主要內容的新展覽,策劃開展了“魅力運河,多彩津門”、“追溯津沽文化之源”等系列研學活動,以及“椽檐擷珍”、“云想衣裳”等以遺址出土文物或遺址相關文化元素為主題的互動體驗宣教課程,在做好遺址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館內文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傳播津沽文化、運河文化知識。目前,天妃宮遺址及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已成為市民及國內外游客溯源津沽文化、開啟“津”彩生活的重要文化陣地。
\n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隨著盛夏季節的到來,學生朋友們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暑假生活。為了讓大家有機會在假期走進博物館、走進歷史文化,度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文博”假期, 7月8日上午,我館與紅橋區丁字沽小學聯合開展文化夏令營活動,數十名師生一起到館做瓦當拓片、學考古知識、做志愿講解,在炎炎夏日享受來自博物館的別樣體驗。
在歡快的氣氛中,活動正式開始。同學們在博物館宣教老師的帶領下先后參觀了“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和最新開展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一段段簡明生動的文字介紹,一幅幅清晰鮮艷的照片圖像,一方方歷經滄桑的紅色遺跡,吸引著同學們好奇求索的目光。
參觀結束后,大家跟隨講解員老師一起學習了講解工作的基本禮儀;體驗了中國古代瓦當拓片制作的樂趣;共同觀看了“踏訪歷史的印跡——天津重要考古遺產”考古公開課視頻?;顒拥淖詈?,來自丁字沽小學的少先隊員代表為大家帶來精彩的才藝展示,此次夏令營活動圓滿結束。
\n
近年來,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在傳承天津歷史文化、開展特色研學教育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陣地作用,先后與我市多所大、中、小學校建立了合作共建關系,成為各校開展校外研學活動的首選場館。同學們與博物館宣教老師在活動中相互交流、教學相長,既豐富了同學們的假期文化生活,也為我館今后策劃開展各類特色宣教活動積累了寶貴經驗。
\n為了慶祝建黨百年華誕,傳承展示紅色記憶,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策劃制作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已于“七一”前夕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展。7月3日,來自天津市第七中學的100名在校藏族學生來到我館開展研學活動,百余名師生一起看紅色展覽、賞津沽文化、學考古知識,溯源津城歷史,共慶黨的百歲華誕。
\n在博物館宣教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先后參觀了最新開展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和“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參觀中,大家被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為天津留下的“凝固的紅色記憶”所吸引,伴隨著一段段簡明而生動的文字介紹,有的老師和同學駐足在覺悟社舊址模型前,沉浸在周恩來、鄧穎超等革命先輩青年時代的崢嶸歲月之中;有的凝視著“大沽燈塔”模型,與宣教老師交流著建國后天津市民的生活變遷。
\n在深入了解過“凝固的紅色記憶”后,大家來到多功能廳,共同觀看了“踏訪歷史的印跡——天津重要考古遺產”宣傳視頻。從距今10萬年的舊石器遺存,到近現代建筑和工業遺產,在近40分鐘的時間內,同學們跟隨天津考古人的腳步,一起探尋朝陽洞、青池、秦城、千像寺造像、十四倉、明長城、天妃宮等考古遺存,翻開塵封于歲月的歷史長卷,享受到一堂別開生面的考古公開課。
\n為慶祝建黨百年,傳承紅色記憶,在市文物局指導下,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凝固的紅色記憶——天津革命遺址、遺跡“展將于6月30日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文化展廊正式開展。
\n展覽分“新生與發軔”“ 斗爭與崛起”“ 解放與統一”“揚帆遠航”四個部分,選取我市最具代表性的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回顧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展示革命的、英雄的天津在百年黨史中印下的紅色記憶,歌頌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
\n新生與發軔
\n五四運動爆發后的天津,涌現出了一批研究新思想、接受新思潮的進步青年和先進知識分子,他們建立社團組織,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探求救國救民之路。新生社、覺悟社、女界愛國同志會、女星社……一個個愛國社團組織,將周恩來、鄧穎超、于方舟、安幸生等愛國青年匯聚到一起,猶如閃閃發光的星火,漸成燎原之勢。
\n這些為津沽大地帶來紅色啟蒙的革命者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新生社、覺悟社、女星社這些他們曾經活動過的舊址,依然宣示著百年前青年革命者的拳拳熱忱,踏訪這些凝固的紅色記憶,仿佛可以依稀看到發軔于津沽大地的革命之火。
\n
斗爭與崛起
\n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團結和領導社會各階層,開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推動革命事業繼續前進。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和進步力量展開血腥鎮壓,共產黨人被迫走上了獨立領導革命的道路。在堅持抗戰、領導革命的過程中,黨歷經磨礪,不斷壯大,成長為中國革命事業的中堅力量。
\n解放與統一
\n抗戰結束后,毛澤東主席親率代表團赴重慶就國內長久和平問題與國民黨進行談判,以示共產黨人的誠意與擔當,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然而和平僅是短暫的,不久,蔣介石公開撕毀《雙十協定》,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
\n在黨中央的正確指揮下,從1947年7月起,解放軍接連發起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n揚帆遠航
\n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新時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后,1958年5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根據毛澤東主席的創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在總路線的指導下,我國各條戰線的建設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id":5942},"id":5942,"linkAddress":"302/304/5942.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25127164675.png","updHost":"60.24.159.11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24780800000,"viewCount":77},{"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活動|端午佳節粽飄香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columnId":305,"crtHost":"60.24.159.117","crtTime":1625128078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角簟碧紗廚,揮扇消煩悶。隨著近期氣溫的逐漸升高,今年的端午佳節也如期而至。為了在節日期間與大家一起慶端午、憶起源、話民俗,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在6月14日舉辦了“端午佳節粽飄香”主題文化活動。
\n6月14日一早,來自我市各區的10余組家庭相聚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在講解員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參觀了館內“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隨后,我館宣教老師在多功能廳為大家帶來了題為“端午佳節粽飄香”的民俗文化講座,為大家詳細講述了端午節的傳說起源、民間習俗、相關詩詞和現代意義,并指導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們共同制作端午主題手抄報,在親筆記述端午節起源的同時為手抄報配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活動在一片歡笑聲中圓滿結束。
\n參加此次活動的家長朋友們表示,這次端午主題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大家了解到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等民間習俗的歷史淵源,既豐富了孩子們的民俗文化知識,又通過制作手抄報加深了孩子們對端午節起源的印象、提升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
\n\n
","id":5943},"id":5943,"linkAddress":"302/305/5943.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0701162636.png","updHost":"60.24.159.11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23745618000,"viewCount":1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公益鑒定受追捧,“VR”“AR”齊上陣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columnId":305,"crtHost":"60.24.159.117","crtTime":1625126202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6月初夏,驕陽似火,在端午“小長假”的第一天,大家是不是已經開啟休假模式了呢?今年的端午假期首日恰逢我國第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了貼合“文物映耀百年征程”活動主題,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貫徹“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提升觀眾參觀體驗”的工作宗旨,策劃上線了公益文物鑒定、線上“VR”全景展廳、“AR”互動體驗項目等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獲得了觀眾的喜愛與認同。
\n為了進一步提高市民群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文物保護氛圍,6月12日上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辦了公益性民間收藏文物鑒定咨詢活動。此次文物鑒定咨詢活動涉及的文物鑒定范疇包括陶瓷器、玉石器、古書畫、金屬器、雜項等多個門類,累計為市民鑒定各類文物藏品xx余件,受到了大家的廣泛好評。此類公益文物鑒定工作的開展,對提高民間文物收藏保護利用水平、提升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
\n為了進一步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的有關要求,增強展線的科技含量,為觀眾朋友創造更舒適、更具科技感的參觀體驗,我館分別與天津市超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北京紅恐龍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加緊完成了基本陳列“VR”展廳和“AR”互動體驗項目的設計制作,并于6月12日正式上線。
\n我館“VR”展廳的搭建,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基本陳列在網絡上的真實呈現。觀眾可在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通過文字、圖片、三維展示等最新技術,了解在展精品文物及主要展項,用手機上的互動觸控、場景旋轉等功能,實現現場參觀的模擬效果,達到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n與“VR”展廳一同上線的,還有基于增強現實技術,以天妃宮遺址為核心打造的實景“AR”互動體驗項目,該項目以館藏文物的多元性保護利用為切入點,通過高科技手段讓天妃靈慈宮古建筑在觀眾面前“活起來”,還原天妃宮遺址考古發掘場景,向觀眾展示真實而嚴謹的古遺址保護工作現場,增強展線的歷史感和互動性。
\n如果您是文物歷史愛好者,如果您期待在博物館展廳中獲得最新科技體驗,如果您還在為如何度過一個文化氣息與科技感兼備的端午假期的話,不妨明天就出發,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來感受“VR”全景線上展廳和“AR”互動體驗項目的樂趣,在這個假期與我們一起“燃爆”初夏吧!
\n","id":5941},"id":5941,"linkAddress":"302/305/5941.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微信圖片_20210701160551.png","updHost":"60.24.159.117","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23484602000,"viewCount":74},{"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溯源城市歷史,領略直沽文化,融入津城生活 ——河東團區委組織留津外來務工人員到館參觀","columnId":305,"crtHost":"218.68.215.73","crtTime":1616550357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日前,河東區青志協和團區委工作人員與十余名留津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一起同來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參觀原創展覽、溯源津城歷史、追尋直沽記憶。
\n參觀開始后,大家很快被序廳中的巨幅 “天妃圣母” 銅質浮雕和展廳中琳瑯滿目的文物藏品所吸引。在古樸雅致的展線中,一件件或凝聚著市民美好愿景、或承載著直沽歷史記憶、或記述著繁忙漕運場景的文物展品,牽引著大家探索的目光。漫步在展廳之中,伴隨著時空推移,古代直沽百姓的生活場景仿佛觸手可及。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作為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天妃宮遺址的守護者,在展示漕運文化物質遺存、宣傳直沽民俗文化、探尋津城起源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參觀交流的過程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團區委、青志協工作人員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參觀結束后,河東團區委、青志協的工作人員對我館在參觀過程中提供的各項服務表示感謝,并表示這次參觀活動豐富了留津過年外來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來津務工人員子女對天津城市發展史的認知,更增進了大家與第二故鄉——天津之間的情感聯系,今后還將繼續組織人員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活動。
\n團區委、青志協工作人員還為外來務工家庭送上新春福字,并為孩子們購買了國學書籍;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為孩子們提供了精彩的講解等服務,鼓勵他們回到學校后繼續刻苦學習,努力實現理想,為熱愛大直沽,熱愛天津,更好地建設“金創河東,津韻家園”貢獻青春力量。
\n","id":5146},"id":5146,"linkAddress":"302/305/5146.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16550474(1).png","updHost":"218.68.216.15","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14128400000,"viewCount":192},{"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回望∣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2020年精彩掠影","columnId":305,"crtHost":"218.68.216.124","crtTime":1616400013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的一年,這一年我們經歷了太多:有疫情帶給我們的緊張;有黨中央運籌帷幄、篤定指揮帶給我們的信心;有各行各業的積極行動,都為戰勝疫情和實現社會經濟平穩發展做出努力和奉獻。文博界按照統一部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恢復開放,為民眾的精神生活獻上一道道大餐,緩解民眾因疫情帶來的不安,增強民眾戰勝疫情和實現正常生活的信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作為天津文博界的重要一員,積極謀劃,努力推進各項工作,為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應有的當擔。下面回顧一下天妃宮遺址館2020年的重要工作。
\n一、推進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的防疫和復工開館工作
\n疫情爆發后,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按照上級部署,迅速反應,于2020年1月24日至3月25日期間暫停對外開放。閉館期間,在辦公區和場館的醒目位置張貼了防疫公告、宣傳海報和橫幅標語,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中推送防疫小常識和微講座等相關信息,宣傳防疫知識,增強群眾防護意識,做好防控工作。
\n隨著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制定了分階段恢復館區對外開放工作的復工開館計劃。3月26日,先期開放博物館前廣場和園林區文化展廊部位,推出《歷史的方印——天妃宮遺址館帶您看遺址》。
\n“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上線“文物系荊楚——湖北省考古新成就”圖片展;
\n6月13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天津市主會場活動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行?;顒佑墒形幕吐糜尉峙e辦,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承辦,遺產日主題是“文物賦采全面小康”。結合遺產日系列活動,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全面恢復開放,并引進了《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這也是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自建成開放以來,首次引進的大型原創實物展覽,共展出包含各類珍貴文物在內的出土文物154件(套)。
\n為了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特別策劃制作了《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圖片展,于9月初在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前廣場文化展廊部位正式開展。
\n二、宣教活動豐富多彩
\n1.社教活動持續開展。全年共舉辦各類社教活動40余場次,累計參與青少年3000余人次。其中既有“明代帆船船模制作”、“趣味模擬考古發掘體驗”等線上文博體驗活動,也有“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和“寄情中秋月明時”等主題系列活動。
\n2.巡展“七進”工作取得新進展?!队暌娮C——天津抗戰遺址》展先后到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天津覺悟社紀念館、天津市和平區耀華小學、天津市耀華中學、南開區學湖里社區等8個文博場館、學校、社區開展巡展。
\n3.微信公眾號影響力不斷擴大。利用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送微信文章,全年累計推送線上宣教欄目、館情動態信息、文物故事賞析等各類公眾號文章170余篇。
\n4.館校合作共建工作取得突破。2020年12月,根據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我館與紅橋區丁字沽小學達成了館校合作共建共識,簽署了“館校攜手、共育英才”合作共建協議,搭建起了館校協同育人平臺,建立了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
\n5.社教活動獲得主管部門肯定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椽檐之韻—中國古代瓦當拓片制作體驗”項目,在天津市文物局舉辦的2020年天津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案例推介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案例”。
\n三、繼續推進在展文物定級工作。今年8月,經市文物鑒定專家組鑒定,共完成館內321件(套)在展文物的定級工作,其中一級文物1件(套),二級文物3件(套),三級文物19件(套),一般文物298件(套)。
\n四、博物館法人治理體系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n根據國家文物局《關于發布<關于推進博物館理事會建設的指導意見>及<公共博物館章程示范文本>的通知》要求,2020年12月,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成立了第一屆理事會,選舉出了理事長、理事和監事,為有效推進天妃宮遺址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n五、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加入中國博物館協會考古與遺址專業委員會
\n中國博協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是由中國博協會員群體中,50多家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團體共同發起組成的專業學術組織,為促進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n天妃宮遺址館為天津市第一座考古遺址博物館,承擔著展示考古發掘出土的天妃宮遺址與相關文物的重要職能,與專委會職能和宗旨高度契合,加入專委會有助于天妃宮遺址館的宣傳和長遠發展。
\n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新的一年,天妃宮遺址館將繼續發揮宣傳陣地的作用,努力實踐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辦好展覽,積極服務社會,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n","id":5141},"id":5141,"linkAddress":"302/305/5141.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6399985967.png","updHost":"218.68.216.12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12846800000,"viewCount":56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 走進天津耀華濱海學校","columnId":305,"crtHost":"125.36.63.234","crtTime":161594540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為進一步開展好博物館“巡展七進”工作,讓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之余學習歷史知識、了解抗戰艱辛,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繼續開展“送展覽進校園”活動,于12月4日走進天津耀華濱海學校,將《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以臨展的方式呈現在師生面前。
\n展覽分“鐵蹄踐踏”、“救亡圖存”、“抗戰烽火”、“抗日名將與天津”四個單元,選取我市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見證了抗戰重要歷史事件、節點的遺址近40處,分別通過對“抗戰遺址”歷史樣貌、抗戰記憶、相關人物的回顧與介紹,再現了抗日戰爭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里發生在天津的歷史事件,用遺跡回溯歷史,用記憶講述抗戰時期的天津故事。
\n\n
開展首日,天津耀華濱海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井然有序的參觀了“御侮見證”圖片展。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講解和引導下,同學們帶著對歷史知識的渴求,跟隨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共同回顧了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天津的艱辛往事;老師們也不時駐足展板前,品讀歷史,追思先烈。
\n《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是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以展示天津地區抗日戰爭時期歷史遺存、助力合作單位開展“四史”教育的專題性展覽。除在天妃宮遺址館文化展廊展出外,還相繼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三條石歷史博物館、覺悟社紀念館、耀華小學、文昌宮民族小學進行了巡展,獲得了觀眾和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id":5127},"id":5127,"linkAddress":"302/305/512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5469488.png","updHost":"125.36.63.6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7220000000,"viewCount":41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天妃宮遺址館舉辦“魅力運河·多彩津門”運河文化傳播主題活動","columnId":305,"crtHost":"125.36.63.234","crtTime":1615945232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大運河歷史悠久,承載的文化輝煌燦爛,見證了諸多王朝的興衰交替,是世界文化遺產。在促進南北方文化交流、經濟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河段在發揮航運作用,有的河段建成了文化公園,是城市歷史的窗口,是人們休息旅游的好去處。天津是南、北運河的交匯地,是京杭大運河至關重要的一段,北接通州,是南方物資抵達京師前的最后一站。為了宣傳運河文化,增強青少年對于運河的認識和保護意識,11月29日,天妃宮遺址館舉辦了“魅力運河·多彩津門”運河文化傳播主題活動。此次活動,邀請了10組家庭參加。
\n參加活動的家庭首先參觀了展廳基本陳列《風正帆懸過直沽——海上絲綢之路京畿終點的歷史見證》,通過觀展,家長和小朋友們對天津大直沽和海上漕運的歷史有了更多的認識,對展廳里的張灣沉船有了直觀的感受。
\n在多功能廳,工作人員給10組家庭做了《大運河天津段與張灣沉船》課程講座。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講述了京杭大運河的輝煌歷史、燦爛文化和大運河北辰張灣沉船考古發掘過程,以及一些隨沉船出土的文物。
\n大運河燦爛的歷史和張灣沉船的考古發掘,引起了小朋友們的極大興趣,并將這種興趣應用于制作帆船拼圖。小朋友們認真觀看老師的示范,細心觀察帆船的船身、帆、桅桿等不同的組成部分,經過不斷的嘗試,在老師的指導和家長的幫助下,最終拼湊成一艘完整的帆船。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們感受到了動手和創作的樂趣。
\n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珍貴的遺產。保護好大運河是既是青少年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一直在參與大運河的保護事業,并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今后我們將繼續踐行文化遺產保護的使命,積極宣傳運河文化,為增強全社會的運河保護意識不懈努力。
","id":5126},"id":5126,"linkAddress":"302/305/5126.html","museumCode":"tjwbzx","updHost":"125.36.63.23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6453200000,"viewCount":185},{"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 巡展|《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 走進天津市文昌宮小學","columnId":305,"crtHost":"125.36.63.234","crtTime":1615944873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的《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圖片展,已先后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三條石歷史博物館、覺悟社紀念館及天津市耀華小學展出,受到市民及師生的廣泛關注,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n為做好“七進”工作,助力學校開展“四史”教育,弘揚抗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本次展覽于11月24日走進天津市文昌宮小學,向師生們展示我市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見證了抗戰重要歷史事件的遺存。學生們通過展覽將了解在抗日戰爭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中發生在天津的歷史事件,進一步激發勿忘國恥、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奮斗精神。
\n將展覽送進學校,是天妃宮遺址館送展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我館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推進巡展工作進校園,開展好四史教育,通過展覽增強師生的愛國情懷。
","id":5125},"id":5125,"linkAddress":"302/305/5125.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4959719.png","updHost":"125.36.63.23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6268073000,"viewCount":219},{"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風正帆懸過直沽” 一樓展廳基本陳列即將復展","columnId":304,"crtHost":"125.36.63.234","crtTime":1615944668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隨著“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撤展,天妃宮遺址館 “風正帆懸過直沽” 一樓展廳基本陳列正在抓緊布展。經過工作人員的連續施工,布展主體工作已經完成,展覽將于11月17日正式與觀眾朋友們見面。
\n天妃宮遺址館位于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51號,為天津市第一座考古遺址博物館,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媽祖文化遺址博物館。其建館緣于大直沽天妃宮遺址的考古發掘和保護。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市考古部門因大直沽平房改造工程對天妃宮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出元代建筑基址和天妃宮明清大殿基址,出土了大量金、元、明、清各時期的建筑構件和生活用品。天妃宮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層次清晰,是天津市區堆積最厚的古代文化遺存,較好地反映了金元以來天津城市歷史文化演變發展的脈絡,是研究天津古代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極其重要的物質資料。經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論證認定,大直沽為天津市城市的原生點,天妃宮遺址則是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志。2002年天妃宮遺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建成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保護和展示。2006年天妃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2月23日,天妃宮遺址館完成提升改造并重新對外開放。
\n天妃宮遺址館大廳陳列有主題為“風正帆懸過直沽”的大型展覽,分設“考古天妃宮”、“天妃與天津”兩部分展廳,一樓展廳展出的正是“考古天妃宮”。展覽以實物、浮雕、場景、圖片、壁畫、蠟像、文獻資料等內容,重點展示了天妃宮遺址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重要成果,突出表現了大直沽及天妃宮遺址在天津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歷史地位,以及天妃宮遺址在體現天津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歷史見證和重要作用,再現了天妃宮遺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天津城市近千年的發展歷史。展廳還展出了2012年考古發掘出的反映元明時期天津漕運文化的張灣二號明代沉船等300余件文物,是張灣明代沉船發掘并保護處理后的首次展出。為了增強展示效果,展覽還增添了模擬考古展區、智能講解等內容,并通過動畫、多功能互動屏等最新科技相結合的方式,對天妃宮遺址進行全方位展示和詮釋。
\n天妃宮遺址館是了解天津悠久歷史、呈現天津深厚文化底蘊,講好天津故事的重要文化陣地和窗口。一樓展覽的恢復對熱愛天津文化,喜歡大直沽歷史的觀眾是一個福音,屆時歡迎觀眾朋友來館參觀,感受大直沽文化的獨特魅力。
\n","id":5124},"id":5124,"linkAddress":"302/304/5124.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4636120.png","updHost":"125.36.63.234","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5312180000,"viewCount":422},{"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 文物展”將閉展","columnId":304,"crtHost":"221.198.104.170","crtTime":161594438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
為滿足觀眾朋友們對優質展覽的需求,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于6月13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引進“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特展,出土自朝陽北塔的150余件(套)珍貴文物集中亮相,為觀眾朋友奉獻了一道文化大餐。展覽獲得了我市各類媒體、文博學者和廣大市民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n“龍城瑰寶”特展是天妃宮遺址館自2002年建館以來,第一個從外省市引入的包含珍貴文物在內的特展,開展初期便贏得了眾多天津市民的喜愛。鎏金銀塔、金銀經塔、瑪瑙舍利罐......無論是花甲古稀之年的老人,還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都可以在展線中找到各自喜愛的文物。
\n截止目前,“龍城瑰寶們”已經在天津陪伴了我們近5個月的時光。隨著閉展日期的臨近,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于11月9日起有序開始一層展廳“龍城瑰寶”特展文物的撤展及“風正帆懸過直沽”基本陳列的展線恢復工作。11月9日至16日期間,天妃宮遺址館一層展廳將暫閉,二層展廳及文化展廊正常開放(每周一正常閉館),屆時請觀眾朋友們妥善安排參觀路線及時間。
\n精美的展覽須匹配精彩的宣講,天妃宮遺址館充分利用展覽資源,在展期內集中發布了30余篇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微信推送稿件,為觀眾朋友深入了解展覽及展覽后的歷史背景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我館還結合展覽開展了“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文博達人邂逅歷史、北塔巧遇陽光少年”等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社教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截止目前,“龍城瑰寶”特展共吸引一萬余人參觀。觀眾留言500多條。
\n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盡管“龍城瑰寶”特展的閉展日期應觀眾要求從原定的10月20日延期至11月8日,但小編看著展廳中即將回家的“龍城瑰寶”,心中和各位觀眾朋友一樣舍不得他們離開。我們會將這份不舍轉化為砥礪奮進的動力,不斷提升策展能力與水平,在今后為觀眾呈現更多精彩的展覽!
","id":5123},"id":5123,"linkAddress":"302/304/5123.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4365017.png","updHost":"125.36.63.62","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4800860000,"viewCount":356},{"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將撤展","columnId":304,"crtHost":"221.198.104.170","crtTime":1615943669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自6月13日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開展以來,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觀。還記得開展時人潮涌動,熙熙攘攘,如今古樸寧靜的展線前仍然有很多觀眾駐足觀看。“龍城瑰寶”展以其高規格的上展文物、多種質地的精美展品、多舛滄桑的文物故事,吸引著全國各地文博愛好者關注的目光。觀眾朋友們通過與這些文物“面對面”“零距離”感受其所蘊藏的文化與精神。
\n“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將于11月9日撤展,目前距撤展還有最后一周的時間,沒看展的小伙伴,抓緊時間了。本展覽展期將近5個月,通過觀展,觀眾朋友不僅領略了朝陽北塔出土的珍貴文化瑰寶帶來的視覺沖擊與震撼,也了解了古代文化在朝陽這片土地上曾經創造的輝煌。
\n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在“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撤展后恢復原來的基本陳列——“風正帆懸過直沽”。今后我們會適時推出更多優秀的展覽,以饗觀眾。本館期待您的到來!
\n\n
\n
","id":5122},"id":5122,"linkAddress":"302/304/5122.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943646867.png","updHost":"221.198.104.170","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4109660000,"viewCount":298},{"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巡展|“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展在紅橋區巡回展出","columnId":305,"crtHost":"221.198.104.170","crtTime":1615788571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articleKeyword":"巡展","content":"
為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重要時間節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策劃制作了“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專題圖片展。展覽圖文并茂地將抗戰時期發生在天津地區的歷史畫面還原在大家面前,日軍鐵蹄的踐踏,日偽企業的掠奪,先進學生的嘗試,中國共產黨抗日的堅守,歷史留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建筑,更是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一幕幕感人的場景,一段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為了在國慶、中秋假期中為市民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服務,我館秉承“優質特展走出去”的服務理念,與紅橋區文物保護中心合作,于9月30日將“御侮見證”圖片展送至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展出;10月9日起該展覽轉至天津市三條石歷史博物館展出;10月20日該展覽將轉至天津覺悟社紀念館展出。
\n“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在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展出
\n展覽分“鐵蹄踐踏”、“救亡圖存”、“抗戰烽火”、“抗日名將與天津”四個單元,選取我市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或見證了抗戰重要歷史事件、節點的遺址39處,通過對“抗戰遺址”歷史樣貌、抗戰記憶、相關人物的回顧與介紹,生動再現了在抗日戰爭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中,發生在天津的歷史圖景。
\n“御侮見證——天津抗戰遺址”在天津市三條石歷史博物館展出
\n此次巡展,是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響應市委宣傳部和市文旅局有關博物館“七進”工作部署,與兄弟文博場館及其他社會單位共享優質展覽資源的一次有效嘗試。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御侮見證”圖片展的巡展活動,還原天津地區在抗日戰爭時期經歷的艱辛歲月,與市民群眾一同回溯歷史、展望未來。
\n截至目前,“御侮見證”圖片展在巡展過程中已吸引大量觀眾參觀。下一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加速推進巡展工作進程,展覽預計于11月初到天津市耀華小學展出,在助力學校、社區開展好“四史”教育的同時,用巡展的方式培育市民的愛國情懷,增強愛國熱忱。
\n對展覽有需求的單位可與我館聯系,聯系人:郭男平,電話:13012294316。
","id":5119},"id":5119,"linkAddress":"302/305/5119.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圖片11615788537618.png","updHost":"221.198.104.170","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2896400000,"viewCount":315},{"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代鈞窯瓷碗","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449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斂口,弧腹,近口處微收,天青色釉,釉面瑩潤,器型規整,紫紅色窯變。鈞瓷作為中國傳統瓷文化正宗,歷史悠久的風格傳承至今。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其出品的瓷器不定性,開創了我國窯變釉瓷器的先河。
","id":3290},"id":3290,"linkAddress":"302/306/3290.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403(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449000,"viewCount":627},{"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明代八角形青釉碟","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36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天津北辰區張灣明代沉船遺址出土,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藏。形狀為等邊八角形,淺腹,通體施青釉,平底和腹部均有花卉圖案。白色部分為文物保護技術人員用石灰修補而成。
","id":3289},"id":3289,"linkAddress":"302/306/3289.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323(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364000,"viewCount":55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代青釉高足杯","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30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通體施青釉,上為碗形,口微撇;下有中空高足,上小下大,在形體設計上起到了均衡協調的作用,減弱了頭重足輕的感覺。元代高足杯俗稱“馬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n","id":3288},"id":3288,"linkAddress":"302/306/3288.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240(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304000,"viewCount":580},{"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脊獸","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230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
脊獸作為宮殿類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構件,通常放置于屋脊上,因為造型獨特,常被看作“辟邪之物”,帶有神秘色彩。中國民間俗語有“五脊六獸”一詞,取其脊獸之神態,形容百無聊賴,忐忑不安的意思。這些脊獸并不是隨意裝飾的,而是有著嚴格的等級界限。其數目多少代表了宮殿等級的高低。天妃宮遺址出土了包括鴟吻在內的六樣瓦獸,符合其官廟地位,與“五脊六獸”一詞極為相符。
","id":3287},"id":3287,"linkAddress":"302/306/3287.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168(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230000,"viewCount":593},{"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代磁州窯龍鳳紋瓷罐","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146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瓷罐外壁通體白地黑褐色紋飾。肩部繪菊紋,以網格紋填充間隙;肩以下至足部繪龍鳳紋,以云形紋填充間隙。
\n元代磁州窯的工匠們常以龍鳳為紋飾,體現了當時人民對吉祥如意生活的熱切期待與追求。
","id":3286},"id":3286,"linkAddress":"302/306/3286.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2098(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146000,"viewCount":272},{"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張灣2號沉船","columnId":306,"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2033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2012年4月,在北辰區張灣村北運河的整治清淤中發現了沉船遺址。2號沉船發現于1號沉船南側約20米處,結構保存較好,僅兩側舷板有損壞。船體木質堅硬、紋理清晰,呈東西向覆扣在北運河河道上,全長約12.66、船底部最寬處達2.2米,船尾略寬于船頭,整體形狀為齊頭、齊尾、平底,據船底縱向規律分布的九排鐵質船釘推測,2號沉船應存在8個船艙。該船修補痕跡明顯,在船底扳之間的縫隙處多用類似白灰的防水涂料填補,較大的縫隙則是先用碎瓷片填充,再用白灰涂補。在船體四周散落有大量各種形態的船釘,也見有瓷碗、陶罐、韓瓶、青磚、銅錢、骨簪、竹繩、麻繩及獸骨等遺物。
","id":3285},"id":3285,"linkAddress":"302/306/3285.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1969(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601022033000,"viewCount":288},{"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元明清天妃宮博物館舉行暑期“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培訓活動","columnId":305,"crtHost":"218.68.105.8","crtTime":1601021760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scriptio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detail":{"articleKeyword":"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content":"為了讓更多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了解文化遺產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明清天妃宮博物館開展了兩期“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培訓活動。
\n首先博物館宣教人員介紹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和本次培訓活動的流程,帶領同學們參觀博物館,了解運河文化、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及《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該展覽是我館從遼寧朝陽北塔博物館引進的重要臨展,此次活動同學們講解的文物故事均源于這一展覽。參觀結束后,宣教人員根據學員們的年齡段分發相應的講解詞,通過輔導讓同學們掌握文物的基本情況及其背后蘊含的文化知識。在對講解詞基本熟悉后,走進展館對照文物進行實地講解,由宣教人員對同學們進行基礎發聲和講解禮儀方面的一對一訓練和糾正。
\n通過此次“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培訓活動,同學們了解了天妃宮遺址和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的相關知識,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學習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志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用學習充實自我,用行動回報社會。今后我館將長期舉辦此類活動,培養小小傳統文化講解員隊伍,以此為“七進”載體,不斷開展傳統文化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校園、進軍營、進網絡活動。
\n《重修敕建靈慈宮天妃碑記》為明代任天祚所撰。碑文記載了明代朝廷重新修建大直沽天妃宮的經過。
","id":2038},"id":2038,"linkAddress":"302/306/2038.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1021848(1).png","updHost":"117.10.190.128","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596265273000,"viewCount":248},{"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臨展特展)","columnId":304,"crtHost":"218.67.216.29","crtTime":1605690734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類型:特展
\n展期:2020.6.13-2020.10.20
\n簡介:這是一座飽經滄桑的古城,這是一方非同尋常的寶塔,這是一段神秘多舛的歲月。歷經三燕、北魏、隋、唐、遼五個朝代,跨越近800年的歷史光陰,朝陽北塔像矗立在“龍城”之上的巨人,飽經歲月風霜,卻始終屹立不倒。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此次與朝陽市北塔博物館合作,引入包含鎏金銀塔、金銀經塔在內的總計150余件/套出土自朝陽北塔的珍貴文物,通過“朝陽北塔的歷史變遷”和“朝陽北塔考古出土文物”兩個單元,系統展示朝陽北塔“五世同體”的厚重歷史底蘊,用金屬、玉石、玻璃、磚瓦等質地各不相同的文物描繪“龍城”數百年間的滄桑巨變。我們希望通過引進這一展覽,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佛教文化在朝陽這片土地上曾經創造的輝煌,領略朝陽北塔出土珍貴文化瑰寶帶來的視覺沖擊與震撼。
\n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為迎接“六一”國際兒童節的到來,開展了以“我心中的天妃宮”為主題的畫筆活動,天妃宮博物館提供畫紙、畫板,讓孩子們繪制自己心中的天妃宮和媽祖的形象。由于我館尚未開放館內區域,孩子們首先通過線上參觀了解天妃宮的大體形制,感受媽祖的生平事跡,然后通過畫筆表現出來。通過開展此次畫筆活動,小朋友們既發揮了自己的繪畫特長,又對天妃宮和媽祖的相關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會在今后的日子里,發揮我館優勢,開展更多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期待下次與大家見面!
\n傳國玉璽、翡翠玉白菜……當這些頻繁出現在《盜墓筆記》等熱播考古題材影視劇中的“明星文物”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學生朋友可以在自家體驗文物考古工作的趣味與艱辛,充滿神秘色彩的考古發掘工作會與創造力和活力兼備的學生們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n我館于“5·18”前夕舉辦的趣味模擬考古體驗活動給出了答案。Max小朋友在模擬考古發掘中不驕不躁,主動思考發掘受阻的原因,在處理“文物”細節部位時采取不同工具,保證了模擬考古發掘的成功。王心悅同學發揮女孩心靈手巧的特點,在“文物”被完全揭露以后用軟刷反復清理文物上殘留的“沙土”,最終將“玉璽”的全貌完美呈現出來。
\n類型:圖片展
\n展期:2020.5.18-2020.9.2
\n簡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博物館在微博上發起了“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接龍活動,在聲援疫情阻擊戰的同時用文物傳達對湖北同胞的敬意與支持。為充分展示疫情爆發前湖北文物工作者在考古工作戰線上取得的累累碩果,為公眾解讀湖北省近些年重要的考古發現,讓天津市民近距離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我館積極與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所)聯系,在“5·18國際博物館日”這一特殊時間節點引進《文物系荊楚——湖北省考古新成就》特展。特展于5月18日至9月2日期間在館內文化展廊展出,將荊楚大地上“三苗與南土”的故事用專業而優美的筆觸和細膩精美的考古圖片娓娓道來。
\n我國造船業歷史悠久,在元明時期達到頂峰,沿海及內河航運中均有沉船發現。2012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北辰區張灣北運河的整治清淤中發現了明代時期沉船3艘,其中2號沉船保存較為完好,修復后作為我館展出體量最大、保存相對完整的運河出土文物與觀眾見面。
\n為了讓廣大青少年更多的了解帆船的相關知識,感受古代漕糧運輸的艱辛,我館舉行了明代帆船船模制作活動,對照圖紙用鉛筆將拼圖板上的部件編號。編號后將零件依次拆下,按順序擺放整齊。然后按照圖紙所示將零件進行船幫的拼接、固定大帆布和小帆布;最后帆布完成后,我們模型的制作就完成了。
\n類型:圖片展
\n展期:2020.3.26-2020.5.17
\n簡介: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一個個或如恒星燭照千年、或似流星一閃即逝的文化族群,為我們留下了璨若繁星的豐厚文化遺產。1961年至今,國家文物局在全國范圍內選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保護單位,報國務院核定后公布了8批(共50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我國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打下了堅實基礎。
\n天妃宮遺址作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欄目中將以普及知識為目標,以遺址保護為視角,帶您線上走訪我國30個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文化遺存,探索它們在歷史進程中或獨一無二、或聞名遐邇的文化特色。希望能夠讓大家在了解我國珍貴古代文化遺存的同時,在不久的將來到全國各地文化遺址上進行實地走訪,探尋更多被掩埋在時間和塵土下的歷史奧秘。
\n\n
類型:基本陳列
\n展期:常設展覽
\n簡介:天津,作為河、海交匯樞紐和首都的海上門戶,具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早在元代,天津(時稱直沽)就已經成為國內海上漕運的終點和經海路通往東北亞,尤其是高麗的起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行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在此期間,著名的海洋文化——天妃信仰,跟隨“連檣集萬艘”的海船涌入津門,在大、小直沽等處落地生根。經過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的不斷演變、積淀,媽祖崇拜最終成為天津海洋文化的最顯著標志。
\n作為天妃信仰登陸進門后最初落腳地的大直沽,是元代海上漕運的北方管理中心,其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早于天津城的興建,由此形成了“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衛”的歷史格局和深厚的人文傳統。“直沽”一名至今都被民間視為天津的別稱。
\n展覽分設《考古天妃宮》、《天妃與天津》兩部分展廳。展覽以實物、浮雕、場景、圖片、壁畫、蠟像、文獻資料等內容,重點展示了天妃宮遺址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重要成果,突出表現了大直沽及天妃宮遺址在天津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歷史地位,以及天妃宮遺址在體現天津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歷史見證和重要作用,再現了天妃宮遺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天津城市近千年的發展歷史。
\n交通指南
\n1、大直沽三號路站
\n665、673、860、608、642、668、678、92
\n2、河東體育場站
\n185、621、643、656、676、806、856、905
\n3、田莊站
\n840 、760
\n4、小劉莊站
\n97、186
\n5、地鐵
\n5、9號線直沽站
\n","id":1474},"id":1474,"linkAddress":"302/303/1474.html","museumCode":"tjwbzx","thumbnails":"tjwbzx/portal/article/1605688049.png","updHost":"218.67.216.29","upd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updateTime":1571896494000,"viewCount":751},{"approveStatus":"unapprove","articleSort":1,"articleTitle":"參觀須知","columnId":303,"crtHost":"218.67.216.29","crtTime":1605688335000,"crtUser":"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detail":{"content":"\n
1、周二至周日9:00—16:30開放(16:30停止入館);
\n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n2、觀眾請經票務預約或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到館掃“津門戰疫”碼后到票務中心經驗證、換票、測溫、安檢入館參觀;
\n3、博物館實行預約制,總量控制的限流措施,共分4個時段(9:00-11:00、11:00-12:30,12:30—14:30、14:30-16:30)每時段入館人數控制在200人以內;
\n4、本館提供如下服務項目:咨詢、語音導覽、雨傘、輪椅和常備急救藥品等。
\n1、參觀前,請仔細閱讀觀眾須知和注意事項;
\n2、觀眾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自覺維護遺址本體和文物展品安全;
\n3、觀眾須提高自身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未成年人參觀須由家長帶領;老年觀眾、行動不便者及身患疾病的觀眾參觀須由親友陪同;
\n4、入館須衣著整齊,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內;
\n5、入館后請到存包處存包,請勿將包帶人展廳,禁止攜帶危險、易燃易爆品及寵物入館;
\n6、請勿大聲喧嘩,嚴禁吸煙;建議將您的手機調到關閉或震動狀態,以免影響他人參觀;
\n7、請勿在博物館內出現攀爬、躺臥、追打、跨越護欄等不文明行為;請勿觸摸、損壞博物館內的展品和公共設施,凡對本遺址及博物館內的公共設施及文物展品造成損害的應照價賠償并承擔相應責任;
\n8、如遇觀眾高峰期或緊急情況,請聽從工作人員安排、有序進場、退場;
\n9、館內禁止使用閃光燈、三腳架等拍照錄像設備;
\n10、禁止在館內倒賣傳播反動淫穢書刊、畫冊、圖片、音像磁帶、嚴禁賭博、聚集搞封建迷信等活動。
\n1、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實行免費參觀制度。
\n2、您可通過關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進行網上預約參觀門票。
\n3、網上預約請注意使用真實姓名、聯系方式、身份證件(二代身份證、護照、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軍官證、士兵證)號碼等信息進行預約,每個證件號每天只能預約1次。預約編碼當天有效,過期作廢。如發生身份證消磁或者持身份證以外證件(如:護照、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軍官證、士兵證、戶口本等)入館等特殊情況,可憑預約記錄檢票,安檢合格后入館參觀。參觀當天憑預約時使用的有效身份證件驗證入館參觀,一人一證,身高1.3米(含)以下兒童憑預約填報信息,直接與家長一同入館。
\n電話:022-24313183 022-24126989
\n地址: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51號
\n郵編:300170
\n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方針政策,提升業務人員相應能力,8月18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特邀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哲研究員做題為“長城全線實景三維數據挖掘”的專題講座。
李哲研究員現為文化和旅游部“建筑文化遺產傳承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大學)副主任。多年來,他率領專業團隊致力于“建筑遺產低空信息技術”研究方向,取得了如“明長城全線圖像與三維數據庫”、“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講座中,李哲研究員結合長年工作成果—長城全線實景三維數據庫,向中心介紹了項目成果在彌補此前長城資源調查信息遺漏、回應公眾關切問題、多角度立體化展示長城形制以及對長城進行周期性監測等不足上的作用,提出大數據在以長城為代表的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范式,并以多個個案形式分析了基于大數據積累而形成的對長城建筑結構及其功用的認識,并在長城三維資源信息更切實得運用于考古發現、系統研究、價值闡釋和公眾觀覽等方面給予指導。
同時,李哲研究員還介紹了項目成果在多類媒體宣傳、展覽展示中的應用情況,特別是在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線上云平臺”合作中取得豐富經驗。
李哲研究員的講授加深了中心各領域業務人員對“讓文物活起來”的認知,在開闊視野,啟迪思路的同時,對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和體會。
掃碼關注我們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方針政策,提升業務人員相應能力,8月18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特邀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哲研究員做題為“長城全線實景三維數據挖掘”的專題講座。
李哲研究員現為文化和旅游部“建筑文化遺產傳承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大學)副主任。多年來,他率領專業團隊致力于“建筑遺產低空信息技術”研究方向,取得了如“明長城全線圖像與三維數據庫”、“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講座中,李哲研究員結合長年工作成果—長城全線實景三維數據庫,向中心介紹了項目成果在彌補此前長城資源調查信息遺漏、回應公眾關切問題、多角度立體化展示長城形制以及對長城進行周期性監測等不足上的作用,提出大數據在以長城為代表的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范式,并以多個個案形式分析了基于大數據積累而形成的對長城建筑結構及其功用的認識,并在長城三維資源信息更切實得運用于考古發現、系統研究、價值闡釋和公眾觀覽等方面給予指導。
同時,李哲研究員還介紹了項目成果在多類媒體宣傳、展覽展示中的應用情況,特別是在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線上云平臺”合作中取得豐富經驗。
李哲研究員的講授加深了中心各領域業務人員對“讓文物活起來”的認知,在開闊視野,啟迪思路的同時,對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和體會。
掃碼關注我們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根據繼續教育的工作安排,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于11月至12月開展了4期文博系列專題講座,講座結合中心業務部門骨干研究領域及實際工作開展。4期講座授課題目為:《芻議明清景德鎮青花瓷器風格對其他窯廠瓷器之影響》《天津衛故城東城墻遺址考古發現與思考》《宋代女性服飾的藝術風格》《天津租界區近代銀行建筑的發展歷程和現狀情況》,分別涵蓋了文物鑒定、考古、博物館宣教、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等領域。
01
社會文物管理部
副研究館員陳揚現場授課
社會文物管理部副研究館員陳揚的授課《芻議明清景德鎮青花瓷器風格對其他窯廠瓷器之影響》,全面梳理了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在整個明代瓷器中的地位,以及景德鎮窯的青花瓷器的造型和紋飾對其他窯場在延續和發展自身產品風格中的影響作用,通過詳實的資料圖片以及細致的現場講解,詳實闡述了明代景德鎮青花瓷對其他窯場青花瓷以及其他品種瓷器的深遠影響。
02
考古與文物保護部
副研究館員甘才超現場授課
考古與文物保護部副研究館員甘才超的授課《因河而生 因海而興—天津衛故城東城墻遺址考古發現與思考》,帶領中心全體工作人員以天津衛故城遺址考古發掘為線,全面回顧了天津的前世今生。通過詳實的歷史圖片、考古發掘現場照片等詳實資料,讓中心全體職工了解了天津衛故城的筑城年代,基本厘清了初建時期東馬路的結構體系,明確了遺跡現象及出土遺物三個時期,對應的城市發展三個階段:早期聚落、明清衛城、清末開埠。
03
展陳教育部
助理館員秦曉禾現場授課
展陳教育部助理館員秦曉禾同志的授課《宋代女性服飾的藝術風格》,以詳實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圖片展示,詳細闡述了宋代女性的服飾特點。從宋代女性服飾的分類、服飾的質料和紋樣兩部分加以詳實介紹,并對服飾的藝術風格進行了總結歸納,授課內容集知識性、鑒賞性于一體。
04
遺產資源評估部
館員張燁現場授課
遺產資源評估部館員張燁同志的授課《天津租界區近代銀行建筑的發展歷程和現狀情況》,從定義、歷史沿革、現狀情況、周邊環境四部分詳細梳理了天津租界區近代銀行建筑發展歷程及現狀,以豐富詳實的圖片資料為實景展示進行建筑風格、保存現狀等情況的詳細講解。
4期主題明確業務特點突出的專題講座充分發掘了中心青年業務骨干的能力。此次系列講座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更促進了各業務部門之間的交流學習,增進了中心各業務板塊之間的資源共享,做到了職工繼續教育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
根據繼續教育的工作安排,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于11月至12月開展了4期文博系列專題講座,講座結合中心業務部門骨干研究領域及實際工作開展。4期講座授課題目為:《芻議明清景德鎮青花瓷器風格對其他窯廠瓷器之影響》《天津衛故城東城墻遺址考古發現與思考》《宋代女性服飾的藝術風格》《天津租界區近代銀行建筑的發展歷程和現狀情況》,分別涵蓋了文物鑒定、考古、博物館宣教、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等領域。
01
社會文物管理部
副研究館員陳揚現場授課
社會文物管理部副研究館員陳揚的授課《芻議明清景德鎮青花瓷器風格對其他窯廠瓷器之影響》,全面梳理了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在整個明代瓷器中的地位,以及景德鎮窯的青花瓷器的造型和紋飾對其他窯場在延續和發展自身產品風格中的影響作用,通過詳實的資料圖片以及細致的現場講解,詳實闡述了明代景德鎮青花瓷對其他窯場青花瓷以及其他品種瓷器的深遠影響。
02
考古與文物保護部
副研究館員甘才超現場授課
考古與文物保護部副研究館員甘才超的授課《因河而生 因海而興—天津衛故城東城墻遺址考古發現與思考》,帶領中心全體工作人員以天津衛故城遺址考古發掘為線,全面回顧了天津的前世今生。通過詳實的歷史圖片、考古發掘現場照片等詳實資料,讓中心全體職工了解了天津衛故城的筑城年代,基本厘清了初建時期東馬路的結構體系,明確了遺跡現象及出土遺物三個時期,對應的城市發展三個階段:早期聚落、明清衛城、清末開埠。
03
展陳教育部
助理館員秦曉禾現場授課
展陳教育部助理館員秦曉禾同志的授課《宋代女性服飾的藝術風格》,以詳實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圖片展示,詳細闡述了宋代女性的服飾特點。從宋代女性服飾的分類、服飾的質料和紋樣兩部分加以詳實介紹,并對服飾的藝術風格進行了總結歸納,授課內容集知識性、鑒賞性于一體。
04
遺產資源評估部
館員張燁現場授課
遺產資源評估部館員張燁同志的授課《天津租界區近代銀行建筑的發展歷程和現狀情況》,從定義、歷史沿革、現狀情況、周邊環境四部分詳細梳理了天津租界區近代銀行建筑發展歷程及現狀,以豐富詳實的圖片資料為實景展示進行建筑風格、保存現狀等情況的詳細講解。
4期主題明確業務特點突出的專題講座充分發掘了中心青年業務骨干的能力。此次系列講座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更促進了各業務部門之間的交流學習,增進了中心各業務板塊之間的資源共享,做到了職工繼續教育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
中國博物館協會考古與遺址專業委員2020年年會于10月23日至25日在西安召開。年會的主題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考古與遺址博物館的使命與擔當,助力“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設。
中國博協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是由中國博協會員群體中,50多家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團體共同發起組成的專業學術組織。作為中國博協所屬的專業委員會,自2009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促進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的交流合作、推動我國考古與遺址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基本宗旨,為促進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會前,專委會秘書處向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以下簡稱天妃宮遺址館)發來邀請,邀請天妃宮遺址館參加專委會2020年年會。天妃宮遺址館為天津市第一座考古遺址博物館,承擔著展示考古發掘出土的天妃宮遺址與相關文物的重要職能,與專委會職能和宗旨高度契合,加入專委會將非常有利于天妃宮遺址館的宣傳和長遠發展。因此,借召開年會之際,我館正式申請加入中國博協考古與遺址專業委員會。我館的申請,得到了專委會的積極響應,近期將批準我館入會,天妃宮遺址館不久將成為專委會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我館領導高度重視此次年會,委派相軍同志代表單位參加會議。專委會2020年年會是新一屆博協領導履任后召開的第一屆年會,會議組織有序,議程緊湊、專業性強。在年會的大會發言環節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英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南昌漢代?;韬顕z址管理局局長彭明瀚、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副秘書長安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豆海鋒等8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會議主題,結合考古遺址博物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有關熱點、焦點問題做了專題發言。
在年會的總結講話環節,中國博物館協會新任理事長劉曙光做了總結講話。他指出本次年會是在全國文博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大背景下,召開的一次具有特別現實意義的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是我國領導人第一次系統地闡述考古學的意義、價值并提出明確要求,可以深切體會黨中央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深入學習、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是當前中國博物館界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也是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各項工作的當務之急。
天妃宮遺址館將以加入專委會為契機,深刻領會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準確把握新形勢下考古與遺址博物館的使命與定位,把握好考古遺址博物館和考古工作的關系,不斷提升天妃宮博物館的保護、展陳、宣傳水平,并為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做出我們的擔當。
, source=null, articleUrl=null, articleKeyword=null, filePath=null), columnTitle=null)
中國博物館協會考古與遺址專業委員2020年年會于10月23日至25日在西安召開。年會的主題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考古與遺址博物館的使命與擔當,助力“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設。
中國博協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是由中國博協會員群體中,50多家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團體共同發起組成的專業學術組織。作為中國博協所屬的專業委員會,自2009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促進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的交流合作、推動我國考古與遺址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基本宗旨,為促進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會前,專委會秘書處向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以下簡稱天妃宮遺址館)發來邀請,邀請天妃宮遺址館參加專委會2020年年會。天妃宮遺址館為天津市第一座考古遺址博物館,承擔著展示考古發掘出土的天妃宮遺址與相關文物的重要職能,與專委會職能和宗旨高度契合,加入專委會將非常有利于天妃宮遺址館的宣傳和長遠發展。因此,借召開年會之際,我館正式申請加入中國博協考古與遺址專業委員會。我館的申請,得到了專委會的積極響應,近期將批準我館入會,天妃宮遺址館不久將成為專委會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我館領導高度重視此次年會,委派相軍同志代表單位參加會議。專委會2020年年會是新一屆博協領導履任后召開的第一屆年會,會議組織有序,議程緊湊、專業性強。在年會的大會發言環節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英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南昌漢代?;韬顕z址管理局局長彭明瀚、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副秘書長安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豆海鋒等8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會議主題,結合考古遺址博物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的有關熱點、焦點問題做了專題發言。
在年會的總結講話環節,中國博物館協會新任理事長劉曙光做了總結講話。他指出本次年會是在全國文博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大背景下,召開的一次具有特別現實意義的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是我國領導人第一次系統地闡述考古學的意義、價值并提出明確要求,可以深切體會黨中央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深入學習、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是當前中國博物館界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也是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各項工作的當務之急。
天妃宮遺址館將以加入專委會為契機,深刻領會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準確把握新形勢下考古與遺址博物館的使命與定位,把握好考古遺址博物館和考古工作的關系,不斷提升天妃宮博物館的保護、展陳、宣傳水平,并為考古與遺址類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做出我們的擔當。
天津市和平區貴州路58號
關注公眾號